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抗震研究,中日合作如何?

(2008-06-18 14:52:11)
标签:

杂谈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08-05/14/xin_252050514114457819261.jpg    6月14日,日本东北部的岩手县和宫城县等地发生7.2级地震,造成至少6死200伤,多条道路出现塌陷,还有桥梁坍塌和民房倒塌的现象。值得注意的是,日本气象厅在此次地震中,在部分区域实现了由电视等媒体发布的地震预报。据报道,气象厅在当地时间上午8点43分51秒预测到地震,3秒后即在电视上发表地震预报,预计4秒后将发生五级地震。但此时震央地点已开始摇晃。而距离震央30公里以外的地方,在地震摇晃发生前十多秒就得到了地震预报。最初发表的震级是五级弱,一秒后更正为五级强,8点43分59秒,震级纠正为六级强。

    日本从去年10月开始启动紧急地震速报制度。紧急地震速报指的是用地震仪器监测地震的初期微动,预报四级以上的地震发生。预报是通过电视等渠道进行的。今年4月28日凌晨2点32分,冲绳县宫古岛发生四级地震,日本气象厅初次发表了地震预报,但比地震发生迟了5秒。5月8日,茨城发生五级地震,气象厅的预报比震央的摇晃迟了40秒。当时技术人员感叹:“地震预报技术难度太大了。”民众指出,这样的地震预报对于社会没有任何帮助。

    不管日本此次的地震预报将受到民间何种评价,不排除仍会受到某种批评,但至少日本跨出了第一步。而且值得注意的是,日本这次地震的损失较小,其中主要原因想必是日本建筑的抗震设施比较完善,而其背后折射的则是日本的防震抗震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自然也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事实上,中日之间展开防震抗震共同研究,不但有其必要性,而且也具备相当的基础。日本作为多震大国和科技大国,其防震抗震的经验和水平值得中国借鉴;另一方面,中国作为多震国家,多年来也建立了一支较强的地震科技队伍,而且中国的地形和地理情况与日本也有所不同。因此,中日之间的共同研究可涉及众多领域。

    首先是关于地震的基础性研究,这方面日本的研究水平和结果有许多值得中方借鉴。其次是关于两国不同地理环境的共同研究,这方面两国的地震案例和素材实际上有交流和共享的必要,最后不但可以促进基础研究的深入,而且还可以利用双方的力量,来为两国的防震和抗震发挥作用。另外是建筑防震抗震方面的共同研究,这方面相信两国的学者已有交流,但尚待深化和细化。最后是国民防震抗震知识和技巧的训练,在这方面,作为地震大国的日本,同样有许多经验可供中国借鉴。

    中日间目前在环保和能源领域已有共同合作项目,若在防震抗震领域也能拓展,想必于两国均有益处。最重要的是,这些共同研究不应仅局限于某些机构或科研小组自身的交流,而是最好能由两国政府的有关方面出面牵头,形成国家级项目,其成效可能更为明显。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日前对此已有表述,希望未来能进一步落实到实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