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博物馆(新安碑园、太白楼)
2021年10月27日上午,我们游览完“徽商大宅院”,来到我们住宿的披云山庄隔壁的歙县博物馆参观。
歙县博物馆坐落于徽城镇披云路10号新安碑园内。它一座典型的徽州私家园林式建筑,它凭太白楼,靠披云峰,借练江水,临太平桥,以曲折有致而又含丰富的借景表现手法,使这座在弹丸之地依山而筑的园林,显得幽深而又奇巧。它因陈列了两套帖刻《餘清斋》和《清鉴堂》驰名。优美的自然风光,奇特的园林设计,珍贵的碑刻艺术,和谐地融合为一体,深得中外观赏者的喜爱,尤到书法爱好者的赞赏。占地面积10030平方米,建筑面积3330平方米,园林具有典型的徽派建筑特色,兼有苏州园林风格。

据介绍,说是博物馆,但是馆内的文物都移至“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太白楼只是代旅游商店。但是作为一座私家园林,是绝对不输于苏州园林的,尤其它还兼“新安碑林”。该园林有它特别的优势,如果说苏州园林设为平面,那这园林就是立体式的。
【“山中天”三字为颜真卿所书】
【馀清斋】刻石
馀清斋帖刻自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一五九六年)。由歙县丰南(今西溪南)人吴廷摹刻。原帖无帖名字样,因在王羲之《十七帖》前有董其昌题“余清斋”大字行书三字,世人遂称《余清斋帖》。吴廷,字用卿,收藏名迹甚丰,安徽歙县人,富商,喜收藏,所收多法书名迹。《余清斋帖》所刻皆东晋王羲之、王献之、王珣、谢安,隋唐智永、虞世南、孙过庭、颜真卿,宋代苏轼、米芾等人书迹,多为其家藏,并请董其昌、陈继儒鉴定选编,由书画家杨明时摹勒而成,摹刻极精,拓本一出即享盛誉,为明代刻帖名品之一。《馀滑斋帖)原碑烟没已久,后本,辗特为我县岩寺鲍氏所得,蔵于室内,寂然不为人所知。解放后人民政府保护文物,将此帖原碑收集于歙城太白楼内。十年动乱中,幸而无恙。粉碎“四人帮”之后,为宣传文化部门所发掘,遂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和保护。这套法帖现存原碑三十三方,计六十一块碑面,除苏轼前赤壁赋残缺不全外,其余碑版基本完整无损。
【清鉴堂】刻石
《清鉴堂帖》问世于明末,刻自明崇祯七年公元一六三四年)。明末,歙县莘墟人吴桢(字周生)收藏法书名面,与董其昌、陈继儒为友,刻《清鉴堂帖》。皆经董、陈二人鉴定评跋,其目较馀清斋帖为多,钩摹亦精,集诸家之精华,风格各异,流派纷呈。传世以来,为后人所重。
据《歙县志》录其要目,首为王義之手迹《澄清堂主帖》上、下二卷;次为晋、唐小楷《黄庭坚》、《东方朔画赞》、《曹娥碑》、《乐毅论》四楷帖,又有唐人虞世南书《破邪论》、《汝南公主墓志》唐人褚遂良《阴符经》、《灵宝度人经》,唐人欧阳询《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僧怀素《苦笋帖》,还有唐诗人杜甫书《谒玄元皇帝庙诗》,王维、王缙、裴迪《青龙寺弹基诗》等(杜书、王维、裴迪等后人有质疑,诗考),又次为宋苏轼、黄庭坚尺牍、宋米芾书十七帖和《萧闲堂叙》,元人赵孟頫书《过秦论》。馀皆董、陈投赠之作,其昌作《墨禅轩说》,历叙以见古人名迹,跋有甚众。这套法
贴,现存碑石六十九块,计一百零三面,按《歙县志》目录校对,尚缺颜《祭侄文稿》,多怀素《自叙帖》(缺二碑石)其有出入处诗考。
参观完歙县博物馆,回披云山庄,退房。11:20离开了披云山庄,前往绩溪县的古村落---千年仁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