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纵横齐鲁大地,拜谒古圣先贤(淄博篇5)

(2021-09-07 07:35:12)
标签:

杂谈

周村古商城(三)

锦灰堆 

          第一次听到“锦灰堆”一词是出自我太太之口,讲的是王世襄的《锦灰堆(合编本)》。这次来到周村古商城,居然在杨家大院一隅,意外地发现有个“锦灰堆展览馆”,这使我们很兴奋,因为可以了解和学习到“锦灰堆”这门小众的绘画艺术。

 

纵横齐鲁大地,拜谒古圣先贤(淄博篇5)

          进入展览馆,有一个小院,院墙上挂着“锦灰堆”的介绍,研究人员的介绍,及传承人的介绍等。展览馆有“锦灰堆”陈列室兼茶室、锦灰堆”创作工作室、“锦灰堆”瓷器创作工作室。

          我们进入陈列室后,受到了展览馆主人、非物质文化遗产“锦灰堆”第四代传承人耿学知老师和他夫人的热情接待。在耿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后,使我们对锦灰堆有个初步的了解。纵横齐鲁大地,拜谒古圣先贤(淄博篇5)


纵横齐鲁大地,拜谒古圣先贤(淄博篇5)

纵横齐鲁大地,拜谒古圣先贤(淄博篇5)

          锦灰堆又名八破图、百岁图,也可叫“集破”、“集珍”、“打翻字纸篓”等。 “锦灰堆”称谓起源于元代,距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明代中后期形成一种新的画种,它属于中国画,用写实的手法描绘古代文人雅士书房所常见的杂物残片。如古旧字画、废旧拓片、虫蛀的古书、废弃的画稿以及扇面信札等。纵横齐鲁大地,拜谒古圣先贤(淄博篇5)

          耿老师告诉我们:创作“锦灰堆”,一般是在画纸上先框定轮廓,形状不拘,然后就中设计摹画若干重叠交错的小事物,诸如旧书的残页,揉皱的画幅,发黄的报纸,甚至门券邮票等等,只要上面有书有画即可,而且大多还是破旧的面貌,活像灰堆里拾出来的,这就是“锦灰堆”名称的由来。

          耿老师还告诉我们:锦灰堆的构图看似杂乱无章,其实它的构图更严谨,要比一般花鸟、山水画更精确。因为绘制的事物都是些几何图形,容易出现平行,方向雷同等弊病。

以下是耿学知老师的部分作品纵横齐鲁大地,拜谒古圣先贤(淄博篇5)


纵横齐鲁大地,拜谒古圣先贤(淄博篇5)

纵横齐鲁大地,拜谒古圣先贤(淄博篇5)

纵横齐鲁大地,拜谒古圣先贤(淄博篇5)

纵横齐鲁大地,拜谒古圣先贤(淄博篇5)

纵横齐鲁大地,拜谒古圣先贤(淄博篇5)

纵横齐鲁大地,拜谒古圣先贤(淄博篇5)

纵横齐鲁大地,拜谒古圣先贤(淄博篇5)

          绘制“锦灰堆”技术含量高,绘画者需多才多艺,要善写真,草、隶、篆以及能模仿各家字体和善画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熟知各种碑拓、青铜器造型,能篆刻各种印章等等绝活。制作难度大,耗时之长,胜任者极少,所以日渐萎缩。又因“锦灰堆”所描绘的大多以实物为主,因此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收藏价值及历史研究价值。

         锦灰堆始祖姚华,第一代传人刘葆筠,第二代传人宋翼青,第三代传人耿玉洲,第四代传人耿学知。纵横齐鲁大地,拜谒古圣先贤(淄博篇5)


纵横齐鲁大地,拜谒古圣先贤(淄博篇5)

纵横齐鲁大地,拜谒古圣先贤(淄博篇5)

纵横齐鲁大地,拜谒古圣先贤(淄博篇5)(宋翼青作品  耿玉洲收藏

纵横齐鲁大地,拜谒古圣先贤(淄博篇5)

纵横齐鲁大地,拜谒古圣先贤(淄博篇5)

(耿玉洲的作品)

纵横齐鲁大地,拜谒古圣先贤(淄博篇5)

(耿玉洲的作品)

纵横齐鲁大地,拜谒古圣先贤(淄博篇5)

(耿玉洲的作品)

纵横齐鲁大地,拜谒古圣先贤(淄博篇5)

(耿玉洲的作品)

纵横齐鲁大地,拜谒古圣先贤(淄博篇5)

纵横齐鲁大地,拜谒古圣先贤(淄博篇5)

纵横齐鲁大地,拜谒古圣先贤(淄博篇5)

纵横齐鲁大地,拜谒古圣先贤(淄博篇5)

纵横齐鲁大地,拜谒古圣先贤(淄博篇5)(锦灰堆图  耿学知作品)


纵横齐鲁大地,拜谒古圣先贤(淄博篇5)
(古韵锦灰堆残片绘雅情  耿学知作品)


纵横齐鲁大地,拜谒古圣先贤(淄博篇5)
(光辉历程  耿学知作品)


纵横齐鲁大地,拜谒古圣先贤(淄博篇5)(玉兔迎春  耿学知作品)


纵横齐鲁大地,拜谒古圣先贤(淄博篇5)
(周村岁月  耿学知作品)


纵横齐鲁大地,拜谒古圣先贤(淄博篇5)(锦灰堆之中庸  耿学知作品)

          耿老师除了绘制“锦灰堆”外,近几年他在研究将 “锦灰堆”绘制到瓷器上,因为目前还没有人在做,古代有人做过,博物馆里有这类展品。

          在耿老师的“锦灰堆”瓷器创作工作室里,我们看到有许多器型的瓷器毛坯,许多釉料及配色的染料,一座烧制瓷器的电窑,及部分的成品件。

          听耿老师讲,瓷器上创作“锦灰堆”,比传统的纸上创作还要难。首先要对瓷器的烧制要学习,其次对釉料特性要了解,对釉彩的厚、薄要掌握。再次画法也要修正,以前是画在平面的纸上,而现在是在立体的瓷器上作画。但看到成品件后,说明耿老师的创作是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耿老师经过几年的繁复枯燥试验,目前对瓷器上绘制“锦灰堆”已轻车熟道,对釉彩的把握已了然于胸。

 

 

纵横齐鲁大地,拜谒古圣先贤(淄博篇5)


纵横齐鲁大地,拜谒古圣先贤(淄博篇5)

纵横齐鲁大地,拜谒古圣先贤(淄博篇5)

纵横齐鲁大地,拜谒古圣先贤(淄博篇5)

纵横齐鲁大地,拜谒古圣先贤(淄博篇5)


纵横齐鲁大地,拜谒古圣先贤(淄博篇5)

          以下是收藏于淄博孔子博物馆内的一对清雍正(1723--1735年)时期的仿哥窑锦灰堆纹碗。

纵横齐鲁大地,拜谒古圣先贤(淄博篇5)

纵横齐鲁大地,拜谒古圣先贤(淄博篇5)

          在锦灰堆展览馆与耿老师交流和学习了近3个小时,使我们对锦灰堆有了深刻的了解。锦灰堆这古老的绘画艺术知晓的人不多,对这艺术研究的人更少,而会这门艺术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2008年耿玉洲和耿学知父子开始着手整理和书写有关“锦灰堆”的历史渊源、现状、发展及绘制技法等多个方面的文字资料,并将“锦灰堆”这一古老绘画艺术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20135月“锦灰堆”被列入山东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相信“锦灰堆”这一古老绘画艺术在大家的努力下一定会发扬光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