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曹操对谋士是“卸磨杀驴”吗?

分类: 文史 |
曹操对谋士是“卸磨杀驴”吗?
老郑看三国(40)
曹操手下汇集了一批高手智囊谋士,可以说人才济济,远胜过吴蜀两国的谋士之和。这也是曹操得以强盛的智力资源。可是,非常不幸,好几位第一流的谋士最后的下场是被曹操狠心杀掉,令人悲从中来。因此有人评论说,曹操虽然爱才,但当他的谋士个个如履薄冰,稍不小心就会身首异处。你的功劳再大,曹操看着不顺眼了,就会找个理由送你上西天。伴君如伴虎,那么,伴曹操如同伴了吃人的猛虎!
到底曹操是不是对谋士们“卸磨杀驴”?老郑基本上持否定态度。
我看曹操确有强权霸道的一面,只要你孚了他的美意,脸一翻你的死期就到了。这确实冷了一些高级知识分子的心,有的索性离去,猪八戒摔耙子——不伺候了。曹操也确实杀了一些不该杀的功臣谋士,让外人都齿冷心寒。君有千功可不记,过错一次即掉头。所以,诸葛亮等人知道曹操本事大,就是不甩他!
不过,话分两头,各表一枝。曹操有曹操的不是,故而被骂作奸雄。公知们自身的问题也不可小觑。有时也是祸从口出,自取其咎。甚至是狂傲无度,不知进退,居功自傲,反而惹祸上身。做人有失,不知自保,恃才傲物,只能是自毁前程与性命。
高级公知中杨修最典型。典型在哪?聪明误。一个“绝妙好辞”的猜字游戏,他猜出后,过了三十里,曹操才猜出来。你比领导聪明那么多,领导怎会高兴?嘴上不说,心里划道儿:这小子比我强恁多,会死心塌地的辅佐我?不得不防!曹操送了一盒酥,在盒子上写个“合”字,别人不解其意,他却让每人一口给吃掉了。即使这是曹操的本意,你耍这个小聪明,曹草也要恼恨于你,你把曹某的心思猜那么透,老曹早就把你拉黑了。曹操传军令“鸡肋”,他就告诉人们准备卷铺盖走人。因为“鸡肋”者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也,这是丞相要退兵的意思。这事儿即使你猜对了,曹操也大恼。好你杨修,装什么大尾巴狼,乱我军心,不杀你是我手软!最要命的是他参与选接班人的事,帮着曹植出谋划策,让曹操觉得此人手伸得太长,不可久留!你说杨修是不是聪明太过,找死啊!
孔融也不在杨修之下。这位四岁能让梨的童星来到曹操手下之后,出计谋,荐贤才,功劳卓著。曹操一直也很欣赏他的才干。可是久而久之,这位孔融孔大人渐渐地有点瓢飘然了。不但居功自傲,而且一旦发现曹操什么事情办得不够好,就讽刺挖苦讲风凉话。这样对待同事尚且不可以,何况对待的是你的大老板——乱世枭雄曹孟德!是可忍,孰不可忍!后来曹操暗中让人搜集孔融不忠不孝的证据,一怒之下把孔融连同家眷全部砍了头。曹操这样做,绝对不对。但孔融大人的这份狂傲,交的学费确实太过昂贵了!
荀彧的死,其实不完全是曹操不容他,也是他自己的自恋和一厢情愿。因为从他辅佐曹操的那一天起他就很明白,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距离废掉汉献帝仅一步之遥,他这位汉相其实攥着皇上的权力。他要进封魏王也仅仅是个名义。这时你荀彧不干了,与曹操分道扬镳。这事用得上那句古话“早知今日,何必当初”?你是智囊,你是公知的代表人物,你对曹操应该最了解,你想让他做一个你所期望的忠臣,怎么可能?而最后曹操送给他的那个空食盒,也未必就是要他的命。一是你反对我,我这里不管你的饭了;二是你可以自己去找饭辙。荀彧要面子,喝毒药自尽了。虽有英雄气概,但来日方长,退居山林不也可以逍遥自在“惯看秋月春风”地活着?死很容易,活得有尊严不容易。
其他人不去多讲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啥事儿也没有。不说话比乱讲话安全一百倍!贾诩半道上降了曹操,功劳不及荀彧。他出了不少好计谋,又能不该讲话时保持沉默,直到曹丕称帝,依然身居高位。他在处理与大老板的关系上十分得体,堪称高明,众人不及。
所以,不能简单地说曹操对谋士公知“卸磨杀驴”,公知们好自为之、当退自退,善于自我保护更重要。
(郑纯方原创,20160918于宁波白杨街,QQ:2628176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