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绘画的景深知多少?
(2012-10-24 10:39:47)
标签:
宋徽宗宋代绘画王希孟北京故宫博物院《清明上河图》 |
分类: 文史 |
众所周知,宋代绘画是我国绘画史上的一座高峰,令人仰视。无论山水、花鸟、人物,乃至像张择端那样写实与创意结合的辉煌巨制,都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纵横驰骋的佳构。宋代美术家们既是在作画,又是在淋漓着一种文化意趣。站在画幅前,你的眼光却随着丹青笔触悠然地走向深远。就像透过秋色灿灿的东篱和悠悠然的南山,我们发现了陶渊明的生命意趣一样。宋代绘画是有着自己的景深和厚度的,你不但需要眼看,且须心到,还要把你自己的情趣、想象、思索、感动等等,都互动起来、融汇进去。
国宝《清明上河图》诞生于开封,再现了东京城沿汴河两岸的市井繁华和众生相。世世代代的读者与这幅作品总是相看两不厌,其艺术魅力早已超过了一幅绘画本身。在我看来,它其实就是当年大宋东京城文化旅游产业的实景展示,只是没有圈起来收门票而已。他对于今天的文化旅游产业、产品如何运作,提供了深度选择的可能性。我们对这个资源的认知和开发也才刚刚起步。千年的路你要走一走,走到深处你莫回头。那里边的景象、多重文化内涵,我们也许还没有真正看得清楚明白。譬如,那些店铺为什么夜里也不关门上板,真的是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了吗?虹桥上下的商贩摊点占道经营,是管理的缺位还是市场搞活的象征?弄明白一个问题,或许就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源。因此,读绘画比读书更直观,更需要慧心与想象力。
北宋山水画大师非范宽莫属,其山水画的最大特点就是深远,深厚,你一眼绝对穿不透。深远是一种艺术造诣,不是迷蒙、也不是梦幻,是真山真水真性情。尤其是雪景,笔墨的运用似乎于挥洒之间完成,但是冷峻之中会读出融融的暖意,读出“春天不会遥远”的诗情来。照司马光的说法,读范宽的画,是可以“拥着火炉下酒”的。说到范宽,我又想到另一位山水画家王希孟。这个名字可能人们不太熟悉,因为它只能算是二三流的画家,不大排得上号。但是你一点也不敢小觑了他,可能连他自己也想不到,近千年之后他忽然就大红大紫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他的《千里江山图》居然成了演艺中华宏大气魄的背景图画,向世界展示了我们的“江山如此多娇”!现在,这幅画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也是稀有国宝。在此之前,我们对王希孟的绘画了解多少,研究多少呢?其实,天才少年王希孟的事例也说明宋代绘画有着自己的景深,我们必须要做深度的研究,才会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
花鸟画的成就不在山水画之下,不要说名家辈出,就是宫廷仕女和民间高手也无计其数。只说宋徽宗赵佶一家吧,他的花鸟画是北宋一绝。很显然,宋徽宗不算是好皇帝,却是一位艺术大家。他在文化艺术方面几乎是个全才,不仅是在绘画、在书法、诗词、音乐、戏曲、体育、瓷器、收藏、建筑等多方面都很有造诣。现在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宋徽宗的花鸟画,价值连城,已经成为镇馆之宝。《芙蓉锦鸡图》、《听琴图》、《瑞鹤图》等国宝级的遗存,不但应该是汴京刺绣最好的选题,而且是工艺品设计的最佳选项。
宋徽宗主持建立了宣和图画院,推动和提升宋代绘画的水平,功不可没。图画院汇集了一大批像张择端、王希孟那样的绘画人才,由此精选集成的《宣和画谱》,不仅是美术史上的杰作,而且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据说宋徽宗还亲兼任了图画院院长,把绘画提高到国家顶级艺术的高度。仅是这个图画院,就可成为宋文化主题产品的选题,重建或新建宣和图画院,成为集艺术教育、培训、学术研究、交流、论坛、美术市场一体化的所在。我相信这不会是梦中图画。
(郑纯方原创,邮箱:zcf065@163.com)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