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查子》的作者究竟是谁?
(2012-10-21 22:24:46)
标签:
朱淑贞汴京生查子宋体宋词三百首 |
分类: 文史 |
很喜欢《生查子》这首宋词,描写观灯与爱情的,本阙应列首位。尤其那句“人约黄昏后,月上柳梢头”几乎已是中国式约会的一种模境,一种意象。可是这么一首绝佳宋词,其作者是谁却成了千古疑案。有人说是欧阳修老师,有人说是朱淑贞女士。他们自己未曾就版权著作权问题有过任何纷争,后来的研究者却闹出了分歧,莫衷一是。
倾向于欧阳修老师的人不少,这与藕粉众多不无关系,当然也有出处,并非乱点鸳鸯谱。南宋的曾慥编过一部《乐府雅词》,将此词列在了欧阳修的名下。清代的况周颐有一部《惠风词话》也确认是欧阳修的作品,还指出该词是“误入了朱淑真集”。这两部书尤其是前者大约是最早的版本,因而具有权威性,可信度较高。而后者的“误入”说,也言之凿凿,至于怎么“误入”的,似乎还缺乏有力的佐证。
倾向于朱淑贞女士的也不少,明代杨慎有部《词品》,称该词是朱淑贞的作品,并且以该词证实是朱女士婚后另有所爱、感同身受之后的心声。通俗点说,《生查子》写的是一次没有成功的婚外恋。这个说法可谓前无古人,确否?难说。更有说服力的是权威版本《宋词三百首》,也把该词署在朱淑贞的名下。
那么,《生查子》究竟是谁的作品?
文学界至今尚无定评。
本博倾向于后者,倒不是因为我特别尊重妇女权益,而是从词的风格上推断。我几乎读遍了欧阳修老师的词作,发现老人家的词风细婉优美,幽默且富于机趣。而该词的风格则是直白、沉郁,民歌风,独具女性的感伤情怀,与朱淑贞的词风非常接近。“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也更符合女词人自况的情状。我想,《宋词三百首》恐怕也是基于这个原因才归属了朱淑贞女士的。
另外,“花市灯如昼”一句的“花市”颇有讲究。从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来看,汴京的灯会繁华热闹,以观灯、赏月、约会为主要活动,但还没有关于“花市”的记载。花市主要在苏杭等南方地域才有,并且渐成风气。由此看来,《生查子》写于南宋时期的可能性更大,更符合那里的情境。穿着漂亮的春衫,手捧着一束鲜花,在黄昏月下柳荫中等候心上人的到来,多像一幅独具风韵的南国图画。所以,其著作权归朱淑真所有更合乎情理。
附《生查子》:
去年元月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月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译文:
记得去年元宵月夜时候,
鲜花芬芳,璀璨彩灯照得街市如同白昼。
圆月悄悄的爬上柳树梢头,
我和心上人相约在迷人的黄昏之后。
今晚又是元宵月夜时候,
明月华灯灿烂繁华依旧。
久久不见心上人的身影,
伤心泪水打湿了春衫红袖。
(郑纯方原创,邮箱:zcf065@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