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对周杰伦的评价靠谱吗?
(2009-03-15 17:09:09)
标签:
书法《兰亭序》青花瓷周杰伦杂谈 |
分类: 随笔 |
于丹对周杰伦的评价靠谱吗?
刚写过韩美林炮轰于丹的博客,意犹未尽,还有几句话想唠叨。我们先把韩老师批评于丹喜欢周杰伦的话题放下,说一说于丹教授对周杰伦的力挺与高度评价。因为,喜欢周杰伦的流行风格和时尚动感是一回事,对周杰伦传播传统文化的评价是另一回事。也就是说,前者完全可以是个人行为,后者就有可能是一种社会的评估。两个层面,两种视角,可千万万千不能一只锅里搅稀稠。不然,“不明真相”的群众很有可能被“忽悠”了。
于丹说:我认为周杰伦和方文山,在某种意义上,跟我做的事情是殊途同归的。这番话是于丹在回应韩美林批评时讲的。
很显然,于丹说的“我做的事情”指的是她在央视百家讲坛等平台上讲演《论语心得》、《感悟庄子》等对儒学经典的个性解读。而他认为周杰伦和方文山也在以流行歌曲的方式在传播传统文化,途径有不同,效果差不多。
这我就闹不明白了,周杰伦和方文山的流行有这么神奇吗?
于丹的出语惊人靠谱吗?
我不否认周杰伦的蹦跳流行风格本身的文化内涵,也不低估他们将古典元素融入流行的努力取得的巨大成功,更不能否认他有那么多的粉丝追星一族。但是,把它的作用高估到与专家学者国学经典普及的水平,我还是有点儿吃惊,有点儿丫蛋儿似的“冲动”,有点儿消化不良。
纵观周杰伦和方文山的流行歌曲,无论《东风破》、《发如雪》、《千里之外》、《兰亭序》,还是《双节棍》、《菊花台》、《青花瓷》,其风格大体上是一致的,就是把历史文化特别是古典诗词书画的内容写成歌词,再进行现代时尚的音乐演绎。应该说,这一尝试或创举已经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很受欢迎和追捧,真的是功不可没。譬如《菊花台》,借助于电影的传播手段,不仅使它迅速流行,红遍全国,而且引发了观众诵读古典咏菊诗词的热情。间接地起到了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
《青花瓷》也一样,经动感地带的周杰伦在央视春晚一唱,立刻弥漫了大街小巷,青花瓷和陶瓷文化也掀起了一股不小的言说热潮。歌词虽然存在微瑕,露出作者对陶瓷和收藏文化的欠缺(对此收藏家马未都先生有专文说明),但总的说来还是瑕不掩瑜的。
历史文化资源成为流行歌曲的矿脉,方文山和周杰伦有一定的原创性,难能可贵。但原创不等于直接弘扬了传统文化,对于传统文化本身,还需要人们自己去研读、去理解、去体味,听歌只是娱乐,只是提示和引领,不能夸大其对传统经典的普及作用。否则便有言过其实之嫌,甚至是像请来的“托儿”一样在起哄炒作。
不妨以《兰亭序》为例,做个具体的分析。
歌词是:
兰亭临帖 行书如行云流水
月下门棰 心细如你脚步碎
忙不迭 千年碑易拓 却难拓你的美
剩几阕 真心能给谁
牧笛横吹 黄酒小菜有几碟
夕阳余晖 如你的羞怯似水
我本已写 而墨香不退淤泥都有余味
一竿朱砂 到底揭了谁
无花风月 我提取的泥灰
悬笔欲绝 那岸边浪千叠
情字何解 怎落笔都不对
而我独缺 你一生的了解
弹指岁月 轻唱清歌净延绵
青丝半截 回眸一笑你婉约
恨了美 你摇铜镜叹 谁让你蹙秀眉
而声回 徒留胭脂味
人雁南飞 转身欲别离溅泪
菊已八月 收揽回忆怎么睡
又怎么会 心事密封搜刮谁睁着眼对
落花怨蝶 你会怨着谁
无花风月 我提取的泥灰
手书无愧 无惧人间是非
雨的蕉叶 又消瘦了几夜
我等着泪 来提醒你爱谁
这首歌词以书圣王羲之创作兰亭序美文名帖为背景,笔墨抒情而婉转,咏叹了一件千古流传的文坛盛事。尽管歌词不乏唐宋诗词的某些韵味,但它还是没有说出《兰亭序》其文其书到底是什么样儿,又如何展现了王羲之文学和书法艺术的风采,更没有唱出曲水流觞那脍炙人口的动人一幕。而且歌词的过分柔美甚至爱昧化,反倒有悖于东晋诗人书家的文采风流,儒雅潇洒。如果观众不去研读这些历史遗留的作品和故事,很容易产生误读,那么歌唱《兰亭序》也许只能成为周杰伦、方文山站在历史巨人肩上的借题发挥而已。依在下管见,它其实要比早年流行的《涛声依旧》对一首唐诗的演绎逊色得多,起码不如后者的抒情、明快、上口、易记,显得有些小资,有些像“跑偏”了的“山寨”,有些为雅而雅的人为雕饰。一句话,太过矫情!
一首(即使多首)流行歌曲的文化负载能力实在太有限了,别说“在某种意义”,即使从“多种意义”上讲,拔苗助长也于事无补。这个状况不知于丹教授觉察到否?您是知名度相当高、有相当影响力的人物,说出话来是要格外小心的,您给出那么高的分是需要一点依据的呀。假如这只是您的一种善良的期许,恐怕也超过了周杰伦、方文山们所能跨过的横杆高度了!
喜欢周杰伦、方文山的流行风格,看起来很美,很有点学者的个性风采,而夸大流行的功用就有点不怎么美,不够公道、也不够可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