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再芬:换一种思路

标签:
小品黄梅戏东北二人转韩再芬沈阳 |
分类: 随笔 |
韩再芬代表:
面对“低俗”可否换一种思路?
网上浏览,发现韩再芬代表对文艺的高雅与低俗有一番论说。开始也没太在意,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是很正常的。就像臭豆腐,有人说香,有人说臭,香和臭也都是臭豆腐。不过,呼啦一下引起网友的热议,就觉得问题有些严重。可不是吗,韩再芬说她不喜欢赵本山和小沈阳的小品,认为“低俗”,没有什么思想性云云。
( 韩再芬 图片转自网上)
这话越咋么越不是味儿,韩委员可以不喜欢赵本山和小沈阳的小品及其幽默搞笑的方式,就像找对象,每个人有自己的眼光和要求,情人眼里出西施啊!但是你自视“高雅”把别人PIAPIA打成“低俗”,就有点不论青红皂白抡大棒子的劲头了。韩委员尽可以去为高雅的黄梅戏艺术鞠躬尽瘁,赵本山也可以为自己的小品(含二人转)“低俗”艺术继续不遗余力,所谓人各有志,不可强勉。阳关道和独木桥,都会有人走嘛。
这里,我不想就什么是高雅与低俗的问题跟您较劲儿,只是希望您作为人大代表,又是著名的艺术家,能够暂且低下您那“高雅”的头,调整一下自己的思路,认真看一看人家到底“低俗”在什么地方?给以善意的批评指教。或者更谦卑一些,瞧一瞧“低俗”的赵本山们有否值得您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应当承认,赵本山的小品和东北二人转是通俗的大众化的艺术,它植根于黑土地,土生土长,深受东北老百姓的喜爱,甚至民众中有“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二人转及其本山小品正是植根于泥土的民间艺术,它就是“俗”的,“土”的,民间的,在一些人眼里是不入流的“低俗”的。可是它却那么受到群众的追捧,而本山的小品也在央视的大雅之堂上,二十年稳坐“第一把交椅”,能“低俗”到这个程度,古往今来,谁曾见过?假如是韩再芬委员的节目,在同一舞台上,这么真刀实枪的练,您成吗!
话又说回来,据我所知黄梅戏和其他一些地方剧种都程度不同的存在着发展的困局,作为戏曲艺术家的韩再芬也为此在不懈的奋斗着,至今仍然没有走出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但至少是由于固守“高雅”与现代观众拉开了距离。如果您能换一种思维,冷静想一想赵本山的所谓“低俗”为什么就比你火,比你受欢迎,比你更能给观众带来快乐,也许会忽然闹明白了,阳春之曲,和者盖寡,下里巴人,百姓喜欢,原因就在于“俗”,大俗、通俗、民俗,但是未必低俗。黄梅戏等如果也能这么放下架子“大俗”一把,没准就可以找到一条适应现代生活需求的发展之路来。别忘了“雅俗共赏”那个伟大的成语!
再说了,赵本山并不以“低俗”自居,他坚持提倡“绿色二人转”,在沈阳创办了“刘老根大舞台”,使本来的确有些低俗泛黄的形式和内容得到了净化,把东北二人转提高到了通俗不低俗、俗中有了雅的水平,确实为二人转的振兴与发展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身为人大代表,不妨务实一点去考察一番,对比一番,思考一番,一旦茅塞顿开,岂不皆大欢喜?像现在这样以“低俗”而一言蔽之,是否有点“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呢!
还有,姜昆委员在两会上居高临下地说“对于小沈阳现象,我们要包容”,好像也是酸溜溜的味儿。其实,小沈阳一炮走红,自有道理,根本用不着大人先生们“大人不计小人过”似的包容。不必打肿脸充胖子,相声不景气,比小品差一大截儿,是个不争的事实。姜昆们真的不该把那个“不见鬼子不挂弦儿”的官职太当回事儿,还是把相声艺术当回事儿,你才会在有生之年干成点事儿。换个思路,学学赵本山的贴近生活、贴近百姓、把艺术创作当成大事儿的精神吧,中国不缺官僚,缺少的是拥抱人民大众的艺术家及其带来快乐的好作品!
话题有点扯远了,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