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七步村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史 |
漫漫人生路,走好每一步。读破万卷书,行得万里路。可是,曹植风华正茂,却遭遇了生死存亡的七步路。七步成诗,七步从容跨越了死亡线,七步成就了历史传奇。
在魏晋文学史上,“建安七子”的代表人物是曹植。他的诗赋冠绝一个时代,才华横溢,木秀于林。曹植,字子建,三国时魏王曹操的第三子,封陈王,世称陈思王。他诗才敏捷,出口成章,且传奇颇多,早在三国时代就已声名鹊起。李白在著名诗篇《将进酒》中写下“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咨欢谑”,赞赏的就是纵酒赋诗笑傲公候的曹子建。曹植的词赋也俊秀惟美,《洛神赋》堪为千古佳篇。
开封通许县有曹植墓一座,由此形成了一个七步村。七步村也非同一般,分为前七步、中七步、后七步三个自然村。有了曹植墓和七步村的通许县就拥有了一份历史的天空,以此为契机规划发展旅游文化产业,那可真是老天爷的厚爱。
河南通许县长智乡七步村的曹植墓
七步诗的传说
风流曹子建,绝美七步诗。说到曹植,必谈七步诗,顺理成章。因为七步诗太有名了,曹子建与七步诗的故事太传奇了,太深入人心了。不过,这个故事有着两个版本,一是《世说新语》,实录民间传说;二是《三国演义》,是小说虚构的情节。当然还有《三国志》和《晋书》的版本,此不详述。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作了皇帝之后,对才华过人的胞弟一直心怀嫉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果作不出就将他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吟出六句诗来,诗云: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据说曹丕听了之后,深有惭色。曹植非凡的才华,出口成诗的本领,让文帝曹丕自觉不如,对诗中隐义兄弟手足不应相互猜忌、伤害的大义有所感悟,只得找个台阶下来,赦免了曹植。
《三国演义》版本增加了一个情节,曹丕认为曹植的诗作多数是他人代笔,就让其在七步之内吟诗一首,若能则免一死,否则从重治罪,决不姑息!当时殿上悬出一幅画,画着两只牛,斗于土墙之下,一牛坠井而亡。要求诗中不许有“二牛斗墙下,一牛坠井死”字样。曹植行七步,其诗已成。诗曰:两肉齐道行,头上带凹骨。相遇块山下,倏起相唐突。二敌不惧刚,一肉卧土窟。非是力不如,盛气不泄毕。曹丕与群臣皆惊,又命他以兄弟为题作一首诗,不得提及兄弟字样。曹植略加思索,即口占一首《七步诗》,令曹丕无计可施。前面多出的情节完全是为了铺垫,引人入胜之技法,且当故事听听而已。
七步诗流传甚广,脍炙人口。曹子建也名声大振,胸有浩然之气。
谁改的七步诗
众所周知,七步诗流传于世的也有两个版本。一个版本是《世说新语》中记载的那首六句体的诗,我们姑且称作是“原生态”的《七步诗》。另一个版本是《三国演义》中的四句体的诗:煮豆燃斗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我们不妨称作是“流行版”的《七步诗》。应该说原生态的《七步诗》系诗中佳品,因它是原创,是脱口而作的好诗,展现了历史的真实,原滋原味。流行版的《七步诗》是在民间传播中经过文人修改的作品,不伤原意,更为精炼,更易于传诵。其改动关键在于把前三句合成一句,这种高度凝练的艺术功力,须有非凡的腕力。现在中学语文课本中选的便是流行版的《七步诗》,以至于不少人只知道四句体的《七步诗》,不晓得六句体的原生态《七步诗》。一位青年宣传干部就曾问我六句体的诗句怎么读。民间流传只是个说法,未有文字凭据。直到《三国演义》出来,才算有据可查。于是,罗贯中不仅为后世奉献了一部小说名著,还把流行版的《七步诗》的著作权划入自己的名下。也就是说,《七步诗》及其传奇故事产生如此巨大的文学影响,这个功劳既是曹子建的,也是罗贯中的,一个是原创,一个是传承,两个版本以其各自的光辉闪烁在中国诗歌史灿烂的星空中。
曹植墓是真是假
有人说:历史总是留下难解的迷案。据《开封风物大观》记载,曹植墓应该在山东东阿县,因为他生前封临淄王,死后葬于封地是为惯例。但是,在开封市通许县城东12· 5公里处的长智乡后七步村,也有一座曹植墓。那么,这个曹植墓是真是假呢?经过有关方面考证,也是真的,是曹植的衣冠冢。曹植曾封为雍丘王,而雍丘既是现在的杞县、通许一带地方,曹氏后裔和当地民众纪念他而修衣冠冢完全合乎情理。
岁月流转之中,七步村一度讹传为“齐步村”,明成化八年(1472年)夏季发大水,墓被大水冲刷,出现一穴,遂发现一块石碑,上书“三国魏陈思王之墓”,方知“齐步”的错讹。为纪念一代文学大家曹植,于明万历年间,将村名更改为“七步”。
墓碑原立在后七步村陈思王陵祠内,此地现为学校。碑体高3·44米,宽0·76米,厚0·22米,其提名为“通许县创建陈思王陵祠记”,系明万历八年(1580年)通许知县王乔英撰文所立。碑文正书36行,记载了曹植墓的具体位置,最著名的两句赞佩子建“诗才擅七步之雄,文章冠三国之彦”。所以,这座墓的历史和文化价值都不可小觑。
1982年5月14日,通许县政府把曹植墓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笔者认为,对曹植墓尽快进行必要的保护维修,它至少应该成为开封市乃至河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近期,互联网上有专家考证说,山东东阿的曹植墓是一座兵器冢,不是真正的墓葬;河南淮阳的曹植墓也不是曹子建死后的栖身之所,而是衣冠冢。根据通许县发现的石碑和一直通向长智的暗道分析,七步村倒可能是曹植的真实墓葬。七步村就应该是为曹植守墓的后人建立发展起来的。从七步诗到七步村,历史在默默地铭记着一个不朽的灵魂。
好一个:七步诗酒
冒着绵绵秋雨,我和文友去通许采风。除了乡镇企业、自然风光等,我们最想拜谒的就是曹植墓和七步村。在我的印象里,这应是通许最有代表性的文物古迹了。县里一位剧作家对我说,曹植墓国家不承认,考古证据不足。我觉得他说的有一定道理,但是,即使曹植墓有待于进一步考证,它的存在也已在明代以前,至少要有600年以上的历史。其墓其村作为文化遗产来说,已是不争的事实。它们和曹子建一起成为通许县的宝贵文化资源。明代立下的那通石碑深深地刻在了历史的记忆里,无法磨灭。把七步村建设成仿汉魏风格的民居村落,把曹植墓建设成“七步诗生态园”或者“建安七子诗文故事生态园”,将是县域历史文化旅游的一个亮点。一个地方的历史遗迹不一定要多,但要有高品位,有独到之处。文化古迹就是资源,后人的责任是把它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财富。
我在车上暗自感叹着,一位文友忽然指着车窗外叫道,你们看——七步诗酒!我一瞧,原来是前面中巴车上的一幅广告。广告也让我们兴奋起来,终于看到通许县在作曹植和七步诗的文章了!自古来,诗酒相伴,几乎如影相随。“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诗句)。好诗必有好酒,好酒当出好诗,诗借酒兴,酒助诗成,酒是诗的酵母,不然,何来的“李白斗酒诗百篇”?其实,曹子建也是个诗酒交好、性情不羁、笑傲江湖的人物。《三国演义》描写,曹丕以不为父亲曹操奔丧为由向曹植兴师问罪,派武将去把他捉拿归案。武将本以为会遭到曹植的拼命反抗,一场刀光剑影势不可免。哪知他带领兵士冲进王府时,曹植与朋友已经喝得酩酊大醉,不费吹灰之力便被绑了起来。曹子建到底是一介文人,完全没有政治头脑,对于到了眼前的杀身之祸竟是浑然不觉。这也才是文学的曹植,他对权势之争没有什么兴趣,他一直活在诗与酒的境界之中。这是他的天真,也是他的可爱!于是,我产生了某种联想,通许县的“七步诗酒”在历史文化的窖池中着力地酿造,酿造得又香又醇,酿成一种名酒的品牌,就像当年曹子建“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那样的好酒,让天下四方的客人慕名而来,“游七步名园,饮七步诗酒,诵七步诗篇,住七步古村”。笔者不才,且为通许作一个造势的广而告之。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