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俐雅作品二:归宿•气
(2009-07-13 12:25:48)
标签:
央视我们喻俐雅大学生就业 |
分类: 嘉宾故事 |
喻俐雅:《三位大学生谈学业与择业》节目学生嘉宾之一。德籍华人,祖籍湖南;现为英国剑桥大学政治哲学专业学生,通晓德、英、法、中四国语言;喜爱政治哲学和文学,15岁时,就以德文小说《红灯笼》获德国居里文学基金会征文特别奖而为人所熟悉。本文主要谈论的是生与死、灵与魂这样的哲学问题,写作该文时她才17岁,获得了德国2003园艺世博会命题征文大奖。
有些僧人圆寂后,其躯体是不下葬入土的。他们失去生命的躯体被置入江河,在生命之源中顺水漂流,为鱼类吞食,为的就是要让灵魂与肉体在水中合二为一。这种习俗,某些地方仍然被保留着。
然而,水作为载体,于高僧而言,仍然显得不够轻,有牵挂……
我想起了你在这闷热的仲夏,在被玻璃嵌得严严实实的晒台上所讲的这番话。他们无阻无碍地朝我涌来,仿佛我正看着你从塔楼向下坠落……只见一个人正冲向你那已经失去了活力的身体,——也许是你的姊姊罢——,她尖叫着,抚摸着你的须颊,面向上苍。
尽管完全不符合你一贯的作风,但你真还立下了一份遗嘱。
根据你的愿望,你的骨灰在你死后应撒入空中。
你的家人遵照你的遗嘱安排了后事。但他们还是难不自问,为什么你不想买墓立碑?!为什么你不愿意将骨灰撒入大海?!
冬季行将来临,他们疑问重重的身体,站着,跟凄瑟中的一窝小乌鸦似的,定定地看着你的骨灰在风中旋着。
我错过了葬礼,尽管我是多么希望能够亲眼看着你的骨灰在空中飘飞!也许那样我便能更真切一些地了解为何你偏偏选择了空气这样不可琢磨的元素作为慰安之处!此时此刻,我孤单似常,身边仅有梧桐站陪。
记得念过的书中讲,人世间有一种爱,其性如火,人们为此倾尽热情;然而,当焰尽尘灰起,熊熊之火仿佛从未燃过一般。书中还提及人世间的另一种爱。这种爱,其质若气,人于其间不谙其场,而失之稀微则可踉跄致地,实可谓无之即失气息之本,入世之根也。
在这个闷热的仲夏日,到底你还对我说了些什么,我是怎么也回想不起来了。然而正又是记忆本身,这艘离我远去而又令你此时如此生机盎然的船只,让我认定,——我就是这样认定的——,你曾经在那令人窒息的晒台上行舞,你舞着应答了喇嘛僧人的死亡之篇,你倾心倾力,为你滚滚红尘中的生命翩然而舞。
冬季行将来临,——我好像是提起过的——,我站在草地上梧桐边,眺望远方却又前景迷茫。有没有一种能望穿气空而又不致绝望的可能性呢?
若你真舞过,——在那晒台上——,那我将在此行舞,面对寒冷,迎着风。
草地上的舞步没有逻辑,舞之所会,心之所至。舞步自然是愈来愈快,可信心也是愈来愈足了,虽然仍是漫无目的地舞着,舞着……毡毛靴下,小草悄声无息,突然间发生的跌失,虽然实在出人意料,却也让人觉不着丝毫痛楚。我躺在地上,筋疲力尽,有些困难地吸着气,透过梧桐的枝丫,看着天。就在这感光恍惚着力呼吸的霎间,那失去的记忆。又回来了,——没有任何征兆,说来就来了。在我甚至还来不及去思考为什么偏偏就此时此刻记忆突然回来之前,我又听到了你的声音。
没错。当你述毕寺庙,你还对我说了不少话。大约在那闷热、令人几乎窒息的晒台上舞蹈,令你有些喘不过来气,汗珠顺着你的脖子下淌。你侧头对我说:
“跟灵魂一样,人的肉体也是向往自由的。所以我们也不该忽略这种内在的要求。因为两者都是这么重要。你知道为什么就这空气才能整合肉体和灵魂吗?”
“我不知道,可我是能求得秘底的!”我轻快而不假思索地答,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我真该认真聆听你的话才是!事到如今,一切都无法挽回了。
你淡然一笑,头转向街,轻轻地说道:“空气不仅轻逸无重,还能让人远离尘世,从如此这般的义务和条文中解脱出来。在这个层面上,人们不仅不会丧失头脑,反而会广开思路地去考虑问题。空气无所不在。她天性灵巧易变,充盈在一切运动之中却又绝不因之软弱乏力。她既是全方位的又是平衡的。所有,肉体和灵魂才能在空气中找到归宿。”
我仍然躺在枯草地上,风势依然不减。
这之后你还讲了些什么呢?也许是些关于轮回,关于他们身外之人与物如何摄入已变成他们归宿的空气;也许是些关于喇嘛转入他人之躯并在那里找到归宿以及由此引起的相似……也许我回答过你,说那些呼吸中的人恐怕很难在自己的气息中发现并感知喇嘛的存在。尔后你说,既然一切都遵循着轮回,而且被感知与不被感知的双方面又都相信轮回,极力这般地寻找就纯属多余了,倒不如大家都能过得放松、能放松地呼吸和静思。
不知什么时候,我站了起来,了解了在离开那里后我仍然走不出无所不在的空气,只留下摇曳中略见弯曲的梧桐树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