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9岁时,第一次跟我去内蒙的牧民朋友娜仁家过暑假。回家后她告诉她爹:“我们在草原上每天都吃白食,可好吃了!”
她爹很吃惊:哪有那么多白食吃啊?
她回答:“娜仁阿姨她们每天都做呗!”
她爹就有些晕的样子。

住在草原上,一日三餐离不开白食,尤其早餐。
很明显,见多识少的她爹误会了。因为,这白食不是英语说“freeloader”吃的那个白食;而是蒙古族格言——“最值得信赖的品质是正直,最值得称道的食物是白食”——里的白食。
白食即奶制品,在蒙语里叫“查干伊德”,是纯洁吉祥的意思。蒙古人以白为尊,牛奶和奶制品被视为高贵吉祥之物,无论大小宴席都以白食开场。在祭祀的时候,他们会用新挤的鲜奶向上天和圣主祭奉。在食用全羊的时候,要在羊头上抹一点黄油,表示以白食为先。即使我们平时吃手扒肉的时候,也要先吃点儿白食,再下手吃肉。
我们所住的牧场,每天要挤两次牛奶,挤下来的鲜奶一般不直接喝,而是大部分用来做“查干伊德”。
娜仁姐妹几乎每天都做奶豆腐:将鲜奶放入桶中,改上一块纱布,候其发酵后,将上面一层酸奶油取出(即白油,当地人叫它“嚼K”);剩下的酸奶放入锅中煮沸,反复搅拌,再倒入木模中,凉后就成各种型块,然后搁到室外的架子上吹晒、晾干,即成为奶豆腐。
每隔几天,她们还做另一种白食小点心:奶果子。鲜奶加面粉、糖、酸奶油,用酸奶发酵,略兑碱,揉透,做成各种形状,圆条啦,翻饺啦,然后入油锅炸。这东西香甜可口,热吃酥脆,冷吃耐嚼,是越吃越想吃的那种食品。
牧场上关于白食的分工通常是:女人做白食,男人吃白食。
每天我们的早餐、平时喝茶,都少不了这三样白食:奶豆腐、“嚼K”、奶果子。
“白食三样”中,我最爱的是新鲜酸奶油即“嚼K”——奶香宜人,酸酸凉凉,口感柔滑如丝绸,加上糖和炒米是绝配。但这东西只能保鲜两三天,只在草原牧民家里能吃到,(城里超市的“白油”,吃上去完全是另一种东西。)所以,每次到草原度假,我对待吃“嚼K”的态度,是四个字:争分夺秒。
但是,“嚼K”那东西,完全是嚼脂肪啊!它让我增肥的效果也是四个字:立竿见影。我只好在吃完三四碗“嚼K”后,顶着大太阳去帮人家赶羊,而且放弃骑马,徒步赶。
“嚼K”奶香浓郁口感柔滑,加上糖和炒米是绝配。
吃不完的“嚼K”,娜仁她们就用来熬制黄油:“嚼K”倒入锅中加温火炼,搅动,待色泽微黄,即成黄油。牧民们用来加在奶茶里喝。
做黄油所余下的酸奶,放到太阳下,待其发酵,把沉淀下的粉块装入布袋压榨,捏成各种形状,晾干后即成蒙古式奶酪。通常在做的过程中会兑些糖,是孩子们喜欢的小零食。
天气凉快时,娜仁姐妹们有时会做奶皮子:将鲜奶放在锅中,用小火烘,稍滚,用勺扬,使奶泡沫在上面,同时点上生奶,待结上一层奶皮,用筷子挑起,反复这么做,放在通风处阴干,有点儿像南方做腐竹。
吃惯了白食会上瘾。后来,我们每年夏天一次次奔赴内蒙,心中惦记的除了骑马,就是“白食三样”。
我们每年夏天都一定要上内蒙呆一阵子,不然,无论去哪儿,孩都说算不上度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