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医生提醒:体内藏有血栓,双脚会发出这3个“报警”信号!

(2022-07-25 16:35:01)
标签:

转载

分类: 健康养生

要说人的身体中最不可缺少的部分,那血管肯定榜上有名。没有血管的话,不论是营养还是氧气都无法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体内产生的垃圾和毒素也无法排出体外。

 

但是现在人很少有注意自身血管问题的,有时候连身体已经发出种种信号,都还不明白是血管已经出现了问题。

 

 [转载]医生提醒:体内藏有血栓,双脚会发出这3个“报警”信号!

 

今天就让大家了解下,体内藏有血栓,双脚会发出这3报警信号!

 

1、腿部疼痛

 

一旦体内血管产生血栓,就会出现一种叫做梗阻的现象,有时候会直接反应在腿部,让腿部产生疼痛,不但人清醒的时候会痛,严重的血栓让你在睡觉的时候都疼的醒来,对工作和生活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一旦腿部疼痛,请记住上医院检查一下。

 

2、腿部发麻

 

如果平时蹲久了,或是保持站姿的时间长了,或者是在一个地方长时间不动,都会让你的腿生出麻木感,这属于正常现象,一般缓一缓就没事了。

 

但是,如果你发现自己的麻木状态在缓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还是麻木不看的话,那就注意可能是血管的问题了。

 

因为腿部血管要是产生血栓的话,血液长时间不流通,在缓和的过程中,又因为血栓的缘故很难回流到足部,所以就会让人麻木感加剧,如果置之不理的话,症状会越来越厉害。

 

3、腿部冰凉

 

因为四肢跟心脏的距离最远,血液想要输送到四肢的时间也是最长的,特别是腿,离得更远,用的时间就更长。

 

但是,如果腿部出现血栓,本来就遥远的距离还要加上血栓的阻碍,这样一来,腿部就时常冰凉,所以如果发现自己的腿比以前凉,就要考虑是不是血管的问题了。

 

[转载]医生提醒:体内藏有血栓,双脚会发出这3个“报警”信号!

 

血管一旦堵塞,这几个危害不可忽视!

 

许多疾病都与血管阻塞有关,冠心病,心肌梗死,缺血性中风,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等都属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疾病。

 

如果动脉血管阻塞超过75%,血流量过少,就会造成胸闷,气短,头晕等不适感觉。尽管血管只堵塞20%~50%,但动脉硬化斑块有时会突然破裂而形成血栓,阻塞血管而导致中风、心肌梗死甚至危及生命,因此,血管的寿命决定着人的寿命

 

 [转载]医生提醒:体内藏有血栓,双脚会发出这3个“报警”信号!

 

那么,血管出现问题要如何改善呢?牢记3招,给血管洗个澡

 

 

1、合理饮食

 

俗话说得好,病从口入,不是假话。

 

随着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餐桌上的食物也变得琳琅满目,饮食种类也逐渐丰富。

 

但是大部分人都只吃自己喜欢的食物,比如:油腻食物、甜品、高盐食物等。长期吃这种食物会导致体内的脂肪含量逐渐升高,血液黏稠,容易造成血管堵塞

 

因此,平时一定要注意饮食均衡,可以多吃一些水果蔬菜,这类食物容易消化代谢,脂肪含量较低,而且还含有多种膳食纤维,有养护血管的作用。


 [转载]医生提醒:体内藏有血栓,双脚会发出这3个“报警”信号!


2、增加运动

 

如果每天都懒懒的不爱动,时间久了,不但身体各项机能会下降,还可能会造成血液循环减慢,导致部分拥堵、堆砌,出现血栓。适当的做运动可以帮助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从而降低血液淤滞。


 [转载]医生提醒:体内藏有血栓,双脚会发出这3个“报警”信号!


人体在运动时不仅可以燃烧脂肪,还能加快血液循环,将更多的有害物质冲走,减少脂肪在血管壁内堆积,降低损伤血管的风险。

 

3、多喝水

 

水对在人体内的地位举足轻重,各项生理功能都离不开水。一个成年人每天喝1500ml水,对加速血液流通有帮助,还有助于降低血液的黏稠度,将更多的垃圾和毒素排出,降低血管堵塞几率。


也可以喝一些有益血管的茶水,如有机青驰菊就很不错。它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其中类黄酮、水苏碱、硒元素对血管有较好的养护效果。


 [转载]医生提醒:体内藏有血栓,双脚会发出这3个“报警”信号!

有机青驰菊


类黄酮不仅能够促进血液循环,还能搬运有害物质和毒素,降低血液黏稠度,有软化血管的作用;

 

水苏碱的分解能力比较出色,能够加快体内脂类物质的分解和排出,减伤脂肪在血管鼻内沉积的几率,对血管健康有益;

 

硒元素是人体的基础元素,能够提升受损血管细胞的自我修复速度,吸附大量的有害物质,减缓动脉硬化的速度;

 

用热水冲泡10分钟,更易于营养元素吸收。

 

综合袁医生课堂和陈晓斌医生文章的相关内容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