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选择性必修三背记知识点提纲(二)

(2024-01-05 11:07:21)

选择性必修三背记知识点提纲(二)

一江月 学一点政治 2023-11-22 17:42 发表于河南

提纲之第六——九课

第六课 掌握演绎推理方法

一、推理与演绎推理概述

判断形成的两条途径:一是通过实践,直接对对象进行观察或调查,然后作出判断;二是借助已有的判断,合乎逻辑地推出一个新的判断。(推理)

1.推理

(1)含义:从一个或几个已有的判断推出一个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2)构成:前提(依据的已有的判断)、结论(推出的新判断)、推理结构(前提和结论之间存在着的逻辑联系方式)。

形式逻辑把推理结构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告诉人们正确的思维应该运用怎样的推理结构,以及运用推理结构时应该遵循哪些规则,进而帮助人们识别什么样的推理结构是正确的,什么样的推理结构是不正确的。

(3)类型

1)哲学认识论中,依据对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的认识,推理可分为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

(2)形式逻辑从前提与结论之间是否有必然联系的角度,将推理分为必然推理和或然推理。

演绎推理是必然推理,归纳推理(除完全归纳推理外)和类比推理是或然推理。

2.演绎推理的逻辑要义

(1)演绎推理的含义:演绎推理是从一般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推理。演绎推理是前提蕴涵结论的必然推理。

(2)演绎推理必须具备的条件

作为推理根据的前提是真实的判断。如果前提虚假,由前提推出的结论就不能保证真实可靠。

推理结构正确。如果推理结构不正确,尽管前提真实,也不能保证推出正确的结论。

(3)演绎推理的作用

形式逻辑研究演绎推理,是从推理结构方面揭示其前提与结论之间的必然联系,便于人们掌握正确的演绎推理的方法。

掌握演绎推理的方法,对人们保持思维的严密性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简单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1.性质判断换质位推理

性质判断换质推理的含义它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质”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

性质判断换质推理的规则:从所给真实前提必然地推出真实结论必须遵循的规则:

1)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主项和量项。

2)改变前提判断的质,即把肯定判断变为否定判断,把否定判断变为肯定判断。

3)找出前提性质判断中与谓项相矛盾的概念,用它作为结论性质判断的谓项。

换质推理的两步法:

第一步:主项和量项不变,将联项“是”改为“不是”或“不是”改为“是”。

第二步:将谓项改为与其相矛盾的概念。

性质判断换位推理的含义:性质判断换位推理,又叫换位法。它是通过改变已知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而得出一个新判断的推理。简言之:就是改变主项和谓项的位置的推理方法。

项的周延性:所谓项的周延性:指的是性质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周延性。

每个性质判断都对其主项和谓项所反映的对象范围作了断定。

周延:一个性质判断如果断定了其主项或谓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这个主项或谓项就是周延的。

不周延:没有断定其主项或谓项所反映的全部对象,这个主项或谓项就是不周延的。

在性质判断中,主项和谓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其外延断定情况的变化。

性质判断中主项和谓项的周延问题:

1)全称肯定判断:“所有S是P”断定了主项S的全部外延,因而主项S是周延的;断定“所有S是P”,并不等于说”所有S是所有的P“,因而谓项P的外延没有全部被断定,谓项P是不周延的。

2)全称否定判断:“所有S不是P”断定了主项S的全部外延,因而主项S是周延的;断定“所有S不是P”,是说所有的S 的外延与P的外延没有重叠,也就等于说S得外延与P的全部外延没有重叠,因而谓项P是周延的。

3)特称肯定判断:“有的S是P”,没有断定了主项S的全部外延,因而主项S是不周延的;但“有的S是P”,并没有说“这些S是全部P”,也就是说没有断定谓项P的全部外延,谓项P是不周延的。

4)特称否定判断:“有的S不是P”,没有断定了主项S的全部外延,因而主项S是不周延的;但“有的S不是P”,是说这些S的外延与P的外延没有重叠,也就等于说这些S的外延与P的全部外延没有重叠,也就等于断定了P的全部外延,因而谓项P是周延的。

记忆口诀主项看量项,全、单周延,特称不周延。谓项要看联项,否定周延,肯定不周延。

性质判断换位推理的规则

从所给真实前提得出真实结论必须遵循的规则

1)推理时不改变前提判断的联项。(“质”不变,即肯定或否定不变)

2)将前提判断的主项和谓项的位置互换。

3)在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也不能周延。前提中周延的项,换位后可周延可不周延。

性质判断换位推理的具体方法:第一步:不改变联项。主项与谓项的位置互换。第二步:前提中不周延的项换位后不能周延。(联项不变主谓互换前不周后不周)

六种性质判断中可以进行换位推理的有哪些?

1.可以直接进行换位推理的是:全称否定判断、单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

2.不能直接换位,可以进行换位推理:全称肯定判断、单称肯定判断。

3.不能进行换位推理的是:特称否定判断。

在思维活动中,我们可以将换质法和换位法结合起来运用,即进行换质位推理或换位质推理

作用:正确地运用这种推理结构,不仅可以起到变换语句形式或语气的作用,而且可以起到调整或强调认识重点的作用

2.三段论推理

(1)含义:三段论是演绎推理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是以两个已知的性质判断为前提,借助一个共同的项推出一个新的性质判断的推理。

(2)结构

人们把结论中的谓项叫作“大项”,把结论中的主项叫作“小项”,把在结论中不出现而在前提中出现两次的那个项叫作“中项”。

三段论的大项和小项在前提中并没有直接发生联系,只是分别和中项有一定的关系,通过中项这个媒介,大项和小项才有了一定的联系,构成了三段论的结论。

(3)一般规则

1)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只能有三个不同的项。

在前提和结论中,大项、小项和中项必须分别出现两次。如果出现四个不同的项,结论就不能必然得出。犯“四概念”的逻辑错误。

(2)一个形式结构正确的三段论的中项在前提中至少周延一次。违反这一规则,就会犯“中项不周延”的逻辑错误。

(3)前提中不周延的项在结论中不得周延。否则,就会犯“大项不当扩大”或“小项不当扩大”的错误。

(4)两个否定的前提不能必然推出结论。(三段论中不能有两个否定前提)结论为否定,当且仅当,前提中有一否定。

三段论推理规则的意义:只有熟知其推理的规则,才能自觉地避免这类推理中的逻辑错误,进而揭露诡辩,维护真理。

三、复合判断的演绎推理方法

1.联言推理

(1)联言推理的含义:联言推理是依据联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

联言推理的合成式:(由个体推出整体)如果所有的联言支都是真的,联言判断就是真的;

联言推理的分解式:(由整体推出个体)如果一个联言判断是真的,它的每一个联言支都是真的。

2.选言推理

(1)选言推理的含义:选言推理是依据选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

(2)选言推理的正确推理方法

相容的选言推理:否定肯定式:否定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不相容的选言推理:肯定否定式:如果肯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否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否定肯定式:如果否定了选言判断前提中的一部分选言支,结论就可以肯定剩下的另一部分选言支。

1.假言推理的含义:假言推理是依据假言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

2.假言推理的推理方法

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

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

充分必要条件假言推理:前件真,后件就一定真;前件假,后件就一定假;后件真,前件就一定真;后件假,前件就一定假。

第七课 学会归纳与类比推理

一、归纳推理及其方法

1.归纳推理的含义和种类

(1)含义:以个别性或特殊性知识为前提,推出一般性的结论。

(2)种类:归纳推理可以分为完全归纳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

完全归纳推理:其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

含义:如果归纳推理的前提遍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这样的推理就叫作完全归纳推理。

特征:这种推理的前提与结论之间具有保真关系,它是一种必然推理

局限性:在日常生活中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对每个对象都进行一一考察(认识对象复杂性——人的精力、能力和认识条件的有限性)

不完全归纳推理:前提不涉及认识的全部对象,而只涉及其部分对象

依据:凭借思维的能动性,只考察其中的部分情况。

含义:是根据某类认识对象中的部分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推出该类全部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属性的归纳推理。

特点:前提与结论之间的联系是或然的。

注意:只根据一两件事实材料就简单地得出一般性结论,认为结论一定可靠,犯了“轻率概括”的逻辑错误。

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和科学归纳推理都是不完全归纳推理,后者结论比前者结论的可靠性要高。

2.归纳推理的方法

(1)要保证完全归纳推理的结论真实可靠,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断定个别对象情况的每个前提都是真实的;第二,所涉及的认识对象,一个都不能遗漏。

(2)提高不完全归纳推理结论的可靠程度,需要在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之间寻找因果联系。因果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因果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

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

1)考察和列举的对象越多,推理的可靠程度越高。因为考察的对象越多,遗漏反例的可能性越小。

2)考察的范围越广,推理的可靠程度越高。因为考察范围越广,遗漏反例的可能性就越小。

3)尽可能分析出认识对象与有关现象的因果关系:

因果联系:是事物或现象之间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一种现象的产生或消失,必定有它的原因。因果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联系。人们常用的探求因果联系的方法有求同法、求异法、共变法等。

求同法: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出现在多个场合中,而在这些场合中只有一个有关因素A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求异法: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第一场合出现,在第二场合不出现,而在这两个场合之间只有一点不同,即第一场合有某一因素A,第二场合没有这个因素A,其他有关因素都是相同的,那么,这个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共变法:如果被考察的现象a在发生某种程度变化的各个场合中,只有一个因素A有量的变化,而其他因素都不变,那么,这唯一发生变化的因素A与被考察的现象a有因果联系

求同求异并用法:如果在某一现象出现的几个场合中,只有一个共同的情况,在这一现象不出现的另外几个场合中都没有这个情况,那么,这种情况可能就是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

剩余法:考察某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原因,如果已知它的原因在某个特定范围内,又知道这个原因只是部分原因,那么,其他原因可能就是这一复杂现象产生的剩余原因。

1.类比推理的含义及依据

含义:类比推理就是根据两个或两类对象在一些属性上相同或相似,推出它们在其他属性上也相同或相似的推理

依据:事物属性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类比推理的客观依据

特点:类比推理的前提由两个或两类对象的比较构成,结论是或然的

类比不同于比较、比喻。类比是一种推理,要在比较的基础上得出新的结论;比较是一种简单的认识方法,目的在于认识两类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喻是一种修辞手法,目的在于生动形象地描写或说明认识对象。

2.类比推理的方法

方法:从思维方法的角度看,模拟方法是一种类比推理方法

从思维的角度说,类比推理既可以在对象的要素和结构之间进行类比,也可以在对象的功能之间进行类比,还可以从导致对象某种功能的条件方面进行类比

提高可靠程度:类比的根据越多越好

作为类比推理根据的相同属性越是接近本质属性,相同属性与推出属性之间的相关程度越高,结论的可靠程度就越高

前提中确认的属性不应该有与结论相互排斥的属性

仅根据对象间表面上某些情况相同或相似,就推出它们在其他情况上也相同或相似,犯了“机械类比”错误。

3.类比推理的作用

(1)类比推理在科学技术创新中具有前锋的作用。

(2)在日常论证说理中,类比推理可以帮助我们创新性地解决他人思想上的困惑,纠正他人认识中的错误。

4.把握逻辑规则,纠正逻辑错误

(1)逻辑思维过程

逻辑思维过程是由概念、判断和推理来承担和表现的。只有做到准确把握概念、正确运用判断、精确进行推理,思维才能合乎逻辑的要求。

准确把握概念,就是要准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要学会用定义和划分的方法来明确概念。

正确运用判断,就是要深刻理解不同判断的具体结构及其逻辑特征,学会在不同的思维环境中正确地运用简单判断和复合判断。

精确进行推理,就是要认真辨别不同前提的逻辑性质,区分不同推理的基本规则,努力保证演绎推理结论的必然性,提高归纳推理和类比推理结论的可靠性。

(2)学习形式逻辑的意义

澄清概念、准确判断、严密推理、清理矛盾、合理论证、辨识谬误、纠正错误,是逻辑思维的题中之义。

学习形式逻辑,不仅有利于提升我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提升我们的理性思维的素养和科学思维的水平,也有助于培育我们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第八课 辩证分合与质量互变

一、辩证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1.辩证思维的含义与特征

必要性:(1)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世界是普遍联系、变化发展着的;(2)防止陷入形而上学思维。

3)认识应该反映客观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事物以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相结合的方式存在,由多要素构成,有多层次、多方面的属性。我们认识事物,不仅要分别认识事物的各个局部、各种层次、各个阶段以及个别属性,而且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及其发展趋势。

(1)辩证思维与形而上学思维

所谓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和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方法,在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形而上学思维 含义:认为事物是一成不变的,事物之间的界限都是绝对分明和固定不变的,并把这种看法变成一种世界观、方法论,就是形而上学思维。

局限性:完全切断事物及其各个部分、各种性质之间的联系,就不能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来面貌。

(2)辩证思维的特征

整体性

1)含义:辩证思维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将认识对象的各个要素、各种联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在头脑中再现出来,并从整体角度去思考如何解决问题。

作用:整体性的辩证思维能够科学地处理“此”与“彼”之间的关系;辩证思维能够科学地处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辩证思维的动态性

原因:客观事物的变化发展决定了辩证思维具有动态性。

含义: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看问题,就是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用矛盾运动的观点看问题。

具体表现:辩证思维的动态性体现在我们看问题时,不仅要考察事物的现状和历史,而且要想到事物的未来。

作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能够科学地把握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事物随着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统规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我们只有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看问题,才能把握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

辩证思维强调整体性,但不排斥局部的独立性;辩证思维强调动态性,但不排斥相对的静态性。辩证思维在整体性与独立性、动态性与静态性的对立统一中把握事物。

(3)辩证思维与诡辩论的区别:辩证思维用实践的观点看问题。凡未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决不能轻信和盲从。这是辩证思维同唯心主义诡辩论的根本区别。

二、分析与综合及其辩证关系

1.分析思维的必要性及含义

必要性:复杂多样的客观事物是以有机整体的方式存在和发展的。为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人们需要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要素暂时地分割开来,把被考察的部分、要素从对象整体中抽取出来。只有这样,才能逐步“解剖”认识对象。

作用:分析就是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或者把认识对象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分解为若干阶段,分别加以认识的一种思维方法。

目的是认识事物的整体,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分析方法的种类:

1)定性分析:定性分析是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种性质或某种成分的分析,主要解决“有没有”“是不是”的问题。

2)定量分析:定量分析是确定研究对象在某个方面的量“有多少”的分析。

3)功能分析:功能分析是确定研究对象是否具有某些功能或具有哪些功能的分析,主要解决研究对象“有什么作用”的问题。

4)因果分析:因果分析是确定引起某一现象发生或变化原因的分析,主要解决研究对象“为什么”的问题。

社会生活中:对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进行科学的分析。矛盾分析法是最高层次、最具概括性的分析

哲学中:最高层次、最具概括性的分析。辩证唯物主义阐明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有利于人们在实践中抓住重点问题,认清事物性质。

优缺点:将注意力集中在问题的“点”上,力图把具体的“点”认识透彻,其优点是精确。如果认识只局限在问题的“点”上,就难免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片面认识。

2.综合思维的必要性、含义

必要性:要形成对事物整体的认识,就需要在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综合方法。必须把通过分析得到的对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以及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若干阶段的认识,按照对象所固有的联系重新组合起来。

含义:综合是一种把认识对象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和不同发展阶段,按照其固有的联系联结和统一起来进行考察的思维方法。

综合方法的种类:不同的认识领域,有着不同的认识目的和综合范围。

在科学研究中,人们常常运用结构综合和功能综合等多种方法,获得对研究对象整体结构、所具功能的认识,从整体上把握具体研究对象的性质和规律。

哲学中的综合,旨在把握物质世界的本质和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

综合方法的特点综合方法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上。整体性是综合方法的重要特征。

任何一次综合的结果都只是对认识对象相对完整的认识,只是对现实原型的近似描述。只有将分析与综合辩证地统一起来,才能全面而又深刻地把握认识对象。

辩证关系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先导。辩证地理解和运用分析与综合方法,要在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事物的整体,在综合得到的整体中指导分析,在分析与综合的对立统一中,推动认识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分析与综合是相互转化的,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表现为分析—综合—再分析—再综合这样相互转化、无限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由此构成了认识的螺旋式上升运动。

第九课 理解质量互变

一、认识质理互变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

(1)质及质变:质是一事物成为自身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质变即质的变化,表现为飞跃性、间断性。

(2)量及量变:量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程度、速度等可以用数量表示的规定性,以及事物构成因素在空间上的排列组合方式。量变即量的变化,表现为渐进性、连续性。

(3)质量互变: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基本状态,任何事物都是质与量的统一体。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体现并保存量变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要求:遵循质量互变规律,以统一性的观念正确把握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渐进性与飞跃性、连续性与间断性的关系。

(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渐进性与连续性、飞跃性与间断性的关系。

渐进性与连续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是指事物只是在量上发生了变化,表现在现实中就是这一事物还是它自身,是事物发展中的渐进性过程事物依然处于原来质的规定性之内,现实中并没有新事物的出现

飞跃性与间断性事物发展过程中的间断性是指事物在质上发生了变化,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是渐进性过程的中断,或连续性的间断这个过程不是事物停止了发展,而是打破旧的质的规定性而代之以新的质的规定性,表现在现实中就是出现了新事物

渐进性与连续性的每一步进展都是对自己的破坏,都在走向自己的反面,即飞跃性与间断性。正是因为有渐进性与连续性的积累,才产生了飞跃性与间断性,飞跃性与间断性包含着渐进性与连续性

2.适度原则

度是一事物保持自身质的稳定性的量的限度。事物质与量的统一体现在“度”中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关节点或临界点,关节点是事物量变达到的极限,是引起质变的节点

适度事物的变化是发生在度的范围之内还是超出度的范围,这是区分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在度的范围之内,事物的质保持不变;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质就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实践活动中遵循适度原则

适度原则从思维方式上说,适度原则就是要在“度”的范围内寻求和把握事物发展的适当程度的原则

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把握好“分寸”,不犯极端化的错误

遵循适度原则,并不只是被动地适应事物的存在状态,而是包含着积极地认识和推动事物发展到最佳的状态

要改变我们不需要的事物的特定的质,就应当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事物量的变化,并使其向度的边缘不断发展,使该物转化为他物

适度思维是“得中”而处之的思维。“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与不及。“得中”是把持有度,合适且正好。(≠折中主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