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盘将震荡反弹挑战3500区域

(2015-10-21 10:12:37)
标签:

股票

        大盘将震荡反弹挑战3500区域
大盘将震荡反弹挑战3500区域


   昨天大盘回踩后震荡反弹,今天突破60日线,很明显短期要挑战72天线区域,然后才会调整,市场反复震荡修复中,很多股票开始突破72天线,就像我分析的市场重心上移---市场震荡中还有反弹要求,修复行情或许还有一段时间,目前挑战3500区域后或许会休整一段时间,谨慎操作符合的短线个股。
   不管股市后市怎么走?可以断定修复行情暂时还没有结束,那我们就顺应大趋势操作,谁掌握了股市变化的"趋势",谁就是赢家。 现在股市处于震荡向上的修复中,大胆出击仍然很重要。记住只有不怕死的战士才能赢得战场的胜利。今天的医药概念走强,说明市场在震荡中会出现结构性的投资机会。

  观点:【市场震荡反弹的修复方式还没有结束】,短期虽然有压力,但市场的大趋势还在,估计还有挑战3500区域的要求,然后还有调整横盘震荡一段时间的要求,结构性的小盘股机会仍然是主流。

信息方面:
1、高层多次力挺股市
2、证金全线浮盈
3、融资买入稳步攀升
4、新开账户抄底积极
5、上周A股新增投资者数量环比暴涨185%。
6、财新:方星海将任证监会副主席,分管国际业务。
7、李稻葵:“十三五”规划将在计划生育等领域启动重大改革,预计一两周内公布
8、中国央行将首次在离岸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定价区间3.10%-3.20%。
9、中国银行推出伦敦交易中心,发布人民币债券交易指数。

    为什么市场震荡反弹修复暂时不会结束?
    从6月13日股灾以来,上证指数接近腰斩,个股跌幅普遍在五成以上,低价股再次成为重灾区。数据显示,截止10月19日收盘,A股共有703只个股股价跌回了10元以内,5元以内的个股高达65只,与今年4月初相比,可谓两个天地。目前市场的修复是很正常的,所以只能看做是熊市修复行情,中小板机会明显多于主板。市场跌幅过大的一次矫正修复行情还没有结束。
   从历史数据可以看出,在修复行情的初级阶段和反弹过程中,低价股将成为资金首先追捧的对象。个股的修复也在逐步起动中,我认为机会大于风险。
    抓住个股修复反弹的机会是散户要做的头等大事,不要怕行情,周线、月线都有企稳回升的趋势性要求。所以当前低价股之所以出现满天飞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先前股灾导致市场信心丢失,投资者纷纷抛售手中的筹码所致。而自大盘触底以后,市场信心开始恢复,大盘指数也开始缓慢上涨。从前三季度的经济数据来看,也好于市场预期,因此乐观分析认为,修复行情还会继续。
     独股十剑分析,修复行情还会继续,此前A股市场主要靠场内存量资金推动,一些股本庞大的个股也往往因难以吸引到足够多的资金推动而沦为低价股。但是随着场外资金入市,低价股股性的不活跃状态将得到明显改观。而且,从投资价值来看,部分低价股如银行、交通运输等受到业绩支持,下跌幅度也相当有限。此类业绩明确、权重较大的低价股,随着市场逐渐好转,蕴含着较好的投资机会。大盘目前还在向3500区域迈进,调整还有时间,继续操作。
     如果震荡反弹的修复行情会继续,那对于四季度的走势会乐观很多,主要因素有:第一、政策方面:由"救市"演变为"倒逼市场改革"。本轮股灾反映出了A股市场很多深层的问题,比如上市公司分红无吸引力,部分庄家操纵小盘股,监守自盗破坏市场环境等,如果没有本次股灾,这些问题还将掩埋在"耀眼的牛市"之下。现在修复行情中一定会修复前期大幅下跌的股票。机会就会逐步展开。也就是说未来突破72天线后还有反弹的可能。
     从成交量来分析,沪深两市合计的日均成交金额大体在1万亿元左右,这个量还是比较合适的,并且也有进一步提高的余地,这就反映出本轮股市上涨行情还没有结束。另外,如果分市场看,深市成交金额要大于沪市,这又提示了现在的热点所在,表明在大盘整体向好的情况下,结构性行情的特征正逐渐突出,由此也提示当前大盘具有比较大的可操作性。也就是中小盘股的修复行情为主的行情。
   绝大多数人看好时,股市就要下跌;绝大多数人看淡时,股价就要上升。而目前大盘尚未突破72天线,分歧很大,所以震荡酝酿是大格局。10月大盘无忧,调整在11月,所以继续操作,在震荡中抓好个股投资机会,000025确实带动市场的人气。 

盘后分析:大盘大幅洗盘,感觉市场没有大利空就洗得一塌糊涂,不可思议,谨慎确实才是投资的真谛,A股确实与众不同。等待企稳。大家不必恐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