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中国流产业链博弈微笑曲线财经 |
分类: 中国流 |
一条产业链上的总利润是一定的,这些利润要被分别位居产业链不同环节上的企业所瓜分。中国制造业企业与欧美企业之间,实质上就是在进行着一场产业链上的博弈。
在这场对弈中,欧美企业凭借的是自己的资金和技术,中国企业依靠的是自己的资源和劳动力。当双方在博弈中能够平等对阵,形成彼此相互制衡时,还可能达到一种双赢的结局。而一旦有第三方加入进来,与中国企业进行争夺,从而破坏了这种制衡关系,最后的结果一定是有赢有输了。
现实情况是,相对于中国的劳动力等优势而言,欧美企业手中的资金与技术是一种市场中更为稀缺的资源,它可以吸引比中国劳动力更为廉价的亚洲其他国家参加入对局之中,让中国与印度、越南这样的国家先进行鹬蚌相争,然后欧美企业即可坐获渔翁之利了。
从制造业的整个发展历程来看,微笑曲线的弧度呈现越来越弯的态势,曲线的曲率逐渐从“平坦”变得“陡峭”了。这种变化,就是欧美企业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企业进行博弈后形成的结果。
早期的制造业产业链,曲线的形状较为平坦,接近一条直线。比如早期以“福特模式”为代表的美国企业,由于它产品的设计、制造和销售等活动基本都集中在美国本土进行,处在产业价值链上的各类厂商之间的利润率相差并不大,此时“微笑曲线”看起来比较平坦。
到欧美国家实施产业转移后,一些新兴发展中国家参与到产业链中来,如亚洲的“四小龙”等,此时,这些国家的企业与欧美企业会就产业链中的利润分配进行博弈。由于起初加入产业链的这些国家或地区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和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承接的组装业务一般属于一级外包,因而在博弈中它们还存在一定的讨价还价能力,虽然同样是从事加工装配业务,但它们所获取的收益在整个产业价值链中的比重并不算太低。这时“微笑曲线”的“弧度”也还不大。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深入,生产分工更加精细,以“丰田模式”为代表的多层次生产方式成为主流。许多拥有核心技术的制造业公司,将产品的生产分成多个层次,每个层次上都有上千家的生产企业参与。
为获取高额的利润,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布局生产,此时会把更多的发展中国家纳入到产业链体系中来,成为这些产业链加工装配环节的操作者,这样,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就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参与到产业链中,这些国家的企业彼此之间会进行一种对订单争夺,而控制着研发和销售渠道的跨国公司,也会利用各种办法,让处于产业链底部的中国企业之间乃至与东南亚企业之间进行高强度PK,以达到挤压加工装配环节利润的目的,于是微笑曲线弧度越来越大,“底部”越来越深,微笑曲线逐渐由平坦变得陡峭了。
曲率越来越弯的微笑曲线,逐渐从“碟形”发展到了“碗型”。既无上游研发能力又无下游营销能力的中国企业,自然会想从曲线的“碗底”往上爬,而处在碗沿的欧美企业,却并未留给中国企业以追赶的机会。欧美企业往往会通过各种办法,把“碗壁”修得光滑无比,不给碗底的中国企业以落脚的机会,同时继续加大对底部制造企业的挤压,让曲线的曲率变得越来越深,使它们无从追赶。
在当前国际化分工中,有两种类型的产业链颇能说明欧美企业对发展中国家企业进行利润挤压的方法之“巧妙”,这就是 “买家推动型”产业链和“生产商推动型”产业链。
拿沃尔玛的采购模式而言,就是一种典型的“买家推动型”产业链。之所以这里称沃尔玛为“买家”,是指针对那些产品制造商而言,比如服装加工厂、食品生产厂、玩具生产厂等,沃尔玛是处于买家的地位。显然,沃尔玛依靠自身在市场上的优势品牌和成熟的销售渠道,在整个产业链中是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它所发出的一个很小的订单,比如1万件衬衫的采购单,就可以让十几个国家的上千家工厂拼的头破血流,由此可以把价格压到最低,甚至达到厂家的成本以下。沃尔玛可以凭借自己在产业链上的优势地位,每年迫使中国各类产品的供应商将产品降价5%,以此来扩大自己的利润空间,并获得更大的市场主动性。
这就是“买家推动型”产业链的特点。在这种类型的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通常都是一些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和成熟销售渠道的零售商、经销商和贸易公司。它们并不拥有产品工厂,但却有从事产品设计的专业机构,以及多年形成的物流和产品销售渠道。这些企业负责设计产品样式,提供加工说明书,然后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生产者,待产品完工后,再购回产品,最后通过其营销渠道销售产品。这一方式在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行业,如纺织品、服装、鞋类、玩具、厨房用具、家用电器及一些手工艺品行业中十分常见。比如美国的知名鞋类企业耐克和阿迪达斯,它们就并不拥有任何生产鞋的能力,而是依靠一个全球化的产业链条,将分别负责产品设计开发、制造、包装、运输、销售等专门业务的部门联系起来,最终把耐克和阿迪达斯鞋送到全世界的消费者面前。
而“生产商推动型”的产业链,可以用波音飞机、福特汽车这样的企业为代表进行说明。在飞机制造过程中,波音公司作为生产商,对产业链上的数以千计的各类企业或分包商都起着主导作用,波音可以利用它的垄断地位,以极低的价格将它的工作分包给产业链上其他企业,而其他企业却只能接受这种单方面定价,因为它们不具有与波音议价的能力。
这就是“生产商推动型”产业链的特点,这种产业链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多是一些拥有资金和技术优势的跨国公司,这些公司控制着原料、研发、部件供应和销售渠道,而把零部件生产和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工序,通过国际分包或者直接投资方式,放在了发展中国家进行。跨国公司就通过这种办法,最大化地获取了产业链中的利润。
看起来“买家推动”和“生产商推动”两种产业链模式似乎有所区别,但实际它们在本质上是相同的,都是欧美企业利用自己在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将自己的优势环节分别向链条的前后方向延伸,进而控制了整个产业链,确立了自己在收益分配中的主导地位。
回到篇首的那个故事,那个为耐克打工的“保姆”,就是中国制造业企业的真实写照。处在产业链“碗底”的中国企业,大多数只是从事简单的加工装配工作,并没有太高深的技术含量,拼的只是廉价的劳动力和粗放型的资源投入。企业既没有和跨国公司讨价还价的本钱,又缺乏像欧美国家那样势力强大的工会来帮他们与上游厂商谈判,为了拿到订单,他们就只有一种方法,就是进行更加猛烈的倾轧,把价格压到最低!
这种“自相残杀”的行为,成为被跨国公司进一步利用的工具。它们通过“买家推动”或“生产商推动”办法,把产业链底端的中国企业的微薄利润又挤出了一部分。
此外,中国企业还要面临着来从国内同行到东南亚国家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家,乃至“后起之秀”越南等的企业的竞争。这些国家的工厂工人甚至可以承受比中国工人更低的工资和更恶劣的工作环境,这也就给国内制造业企业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
产业链是微笑的,不过这种微笑却是欧美企业的微笑。当“微笑曲线”的曲率越大时,欧美企业的微笑也就越来越灿烂!当处在“碗底”的中国企业在经历残酷的“鹬蚌相争”后终于拿到一份订单时,脸上露出的不过是“苦笑”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