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荷兰人能胜,因为比巴西能“飞”!

(2010-07-03 00:39:43)
标签:

杂谈

 不是贝利的错,不是他的大嘴再次瓦解了同胞的防线,而是重新让荷兰人飞起来的鲁本。事实证明,和当年克鲁伊夫那个时代的荷兰队一样,只要能飞,他们就能取胜。而这次,刚刚伤愈的鲁本又让他们安上了飞翔的翅膀。
    巴西队从领先到被扳平到被逆转,荷兰队从场面落后到最后各方面占优都无不拜鲁本所赐。巴西队开局不错,他们坚持一贯的中前场中路地面配合为主,两个边路则交给了两名边后卫。他们的首个入球也正是他们控制中场之后获得。这源于罗比尼奥位置的变化。本来打到左边路的罗比尼奥很多时候收到中场,与卡卡和两名后腰球队组成四中场,而荷兰队则只有两名后腰和斯内德三名实际意义上的中场,因此巴西队得以顺利控制中场要害,罗比尼奥的进球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获得的。他的自由前插使防守不能兼顾的荷兰队中场和两名后腰缺少对他的盯防。而在进球之后,尽管荷兰队开始加强了进攻,但巴西队仍旧将这一比分挺到了中场休息。
    荷兰队下半时的战术变化也决定了他们能够在进攻上占据一定优势。一是左边路库伊特成为自由人,他不断的扯动中路接应也使荷兰队在中场的实际人数增加至四人,从而与巴西队持平。巴西队能够顺利控制中场的人数优势完全丧失。另外就是荷兰队队形开始前压,将盯人防守推至中前场,限制其中场球员拿球的空间,使他们无法在由守转攻时获得时间和空间。再有就是通过中后场球员的有力支持继续强攻鲁本。
   从场面上看,这几招都起到了实效。巴西队队的中场不能再从容的控制,而继续强化鲁本的进攻也让巴西队的防守露出了软肋。不过,对鲁本的盯防不利并非是左边后卫巴斯托斯,而应该是左中后胡安和后腰负责协防的梅洛。当然,这也巴西队没有一个固定的左边前卫也有直接关系。在很多情况下,鲁本都是与巴斯托斯一对一,这本身就潜在着危险,说明对方的尖刀已经插入到你的要害。如果巴西保有足够的进攻牵制,鲁本的位置不攻击到进攻三区的话,鲁本的进攻就不可能有足够的威胁,但显然邓加并没有太在意这一点。
    荷兰队的第一个进球,正是鲁本在这一侧进攻获得的任意球,而过于注意盯防鲁本又使他们忽视了另一位关键的球员,那就是斯内德。而荷兰队在之前的比赛中已经表现出抢二点进攻的能力。这一次又是斯内德的传球被梅洛顶了乌龙。在这种情况下,邓加并没有换下乱了方寸的梅洛,而是换下巴斯托斯,但这一侧防守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先是这一侧的进攻获得角球,并由鲁本以内弧线前点角球由两名荷兰人头球接力完成得分,然后又是梅洛对鲁本的犯规吃到红牌。巴西队的输球,都无不是因为鲁本一人所致。
   荷兰队不打中路涌透,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技术型进攻人才,他们只有能够在边路腾飞的鲁本,这是他们唯一的优势。另外就是斯内德的二点进攻。这是他们两个进攻手段。对鲁本的防守,邓加和他的队员显然存在或多或少的一点问题,当然,如何盯防鲁本这肯定也是邓加重点要求的。但总是让鲁本对巴斯托斯形成一对一,证明他们还没有真正弄明白如何防守鲁本。鲁本攻击一名出色的左后卫的外线,后卫其实可以以退代盯,不必忙于上腿,因为他走外侧的威胁并不大。真正大的是他横向切内线连续的横向摆脱,这时候,攻击的是左后卫的支撑腿一侧,而且是球门侧,这是最有威胁,这时候就需要有一位能力更出色的中场或者中后卫协防,而且最好是右脚球员,但无论是梅洛还有胡安都显然没有做到这一点,于是总是巴斯托斯一已之力,这也造成他过早吃牌,而在再次盯防鲁本时畏手畏脚。
   再有就是鲁本罚角球,右路以左却内弧线球罚一般肯定攻击前点,这种球飞行线路向球门内,只要有球员一蹭就可能进门,当然荷兰队做了一次摆渡,但心浮气躁的巴西人显然没有太在意。相对于对方的角球战术,巴西队的角球一般都采用外弧线或者线路较长,落点较高的内孤线球,这种角球的威胁显然不足。这也是为什么巴西队本场比赛的角球次数明显多于巴西而没有形成任何威胁的原因之一。而荷兰队斯内德的左脚内弧传中球也使塞萨尔和梅洛出现了失误并导致入球。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飞腾的鲁本出现在右路的原因。
   巴西队本场比赛整场比赛心态和战术都出了问题。邓加的用人换人更不是无懈可击。梅洛在此前这个位置的发挥并不好,甚至不如上一场上场的拉米雷斯,而卡卡和法比亚诺的发挥也与其声名不符,但邓加都没有在合适的时间将他们换下。虽然鲁本一已之力击败了巴西,但也不能不说是这里面也有巴西人自己帮忙的成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