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木心《文学回忆录》第八十一讲
(2024-03-04 15:53:55)分类: 随笔 |
“黑色幽默”,是流派,不是学派。在美国作用很大,现在还有余波,许多人还在用。起于六十年代,很快成为世界性流派。流派的名,许多都是偶然提出来的,如印象派,等等。最早提出了黑色幽默的,是法国的未来主义者布勒东。后来,美国文坛就出现黑色幽默的作品。弗里德曼说,这些作品都有个特征,即黑色幽默。不是作家自己提出的,是别人这么说,他们就认了。
这批人对现实失望、绝望,对未来幻灭、恐惧。他们认为人的自由、尊严、价值,都失去了。他们以沉重的心情把现实的恶夸大,写出来。以黑色的心态,用文字幽默,是悲愤痛苦的幽默。鲁迅的幽默有类似倾向,但鲁迅不能称为绝望者。他有红的成分,黑多红少,鲁迅是紫色幽默。
代表作: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艺术特征:把悲喜剧的分界混乱了,打破了。其次,专写病态畸形的人物,前面说到的两部小说的主角,一个疯疯癫癫,一个胆小如鼠。总之,他们打破古典悲剧、喜剧界限,专写反常病态的人物。
我也有我的“军规”——写人性。写一般的正常的人,把他人性的深度开掘,不找什么典型。就写那些毫无典型性的小人物,一个是一个,不混淆。写长篇小说,要守住——写普通人,写小人物。战略上讲,写小人物比写怪人高一筹。
没有军中生活的作家,和我们小时候一样天真,相信所谓正义之师。写黑暗面,写人性,我以为是作家的天职——索尔仁尼琴,我还是尊敬他。他的世界观、艺术观,简单了些,但他的控诉文学是伟大的道义。
艺术不可以全然荒诞的。荒诞解构了真实性,缺乏真实感——尤其是小说——艺术就没有味道了。人很可怜,人的思想发展到一个高度,就知道绝对真实是没有的,不可能的。但这样子活着就没意思了,于是人执着于相对的真实,活下去,使生活稍微有点意思。不要放弃真实。这点仅有的真实没有了,就什么也没有了。智慧,道德,战战兢兢活在这一点点真实中,我们靠这点仅有的真实活下去。荒诞派要毁掉这仅有的真实。
一切有宗教信仰的哲学家,不是哲学家,是神学家。只有无信仰的、无神论的思想家的著作,才是哲学。
美国反战观念是直接提出的,苏联反战观念是曲折迂回提出。中国作家从未提出“反战”这个主题,不知道在干什么。冯内古特站在和平主义立场,他说:“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该打仗。”我同意,但人性要打仗。战争,是少数人要打,不是多数人要打。多少可爱的人去杀了多少可爱的人。战争最好发生在电影上。只有马不知道是假的,翻在地上,其他兵都知道在拍戏。
只有文学家能站出来说话。毕加索画《格尔尼卡》,不像战争的。音乐,不能作一曲骂战争,哲学家是隔着军靴搔痒,科学家被迫做帮凶。文学家是伟大的!
黑色幽默,面对的东西很有限。但他们要针对的是人类、人性、人文的生死存亡问题。可是他们插科打诨,像个原告在法庭上手舞足蹈,又跳又笑,弄得被告也嬉皮笑脸——法庭最后就说:算了吧。油滑是无力的。我的意思是,狂欢节上可以扮小丑,法庭上不行。在作品中,要保持法官的尊严,这是最高的也是最低的要求。
2024年3月4日
前一篇:一洼水爱上树(外一)
后一篇:读木心《文学回忆录》第八十三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