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木心《文学回忆录》第十一讲
(2023-11-14 15:49:00)分类: 随笔 |
这讲名为诗经续谈。其实没啥内容。木心之所以专门作一课,完全是爱极了《诗经》。
前面简单扯了一下《诗经》的来源,没什么新意,把相传孔子编《诗经》以及孔子说《诗经》的金句重复了一下,再解释了一下风雅颂,加深了听课者对《诗经》的印象。
“古说木铎有心,我的名字就是这里来”,可见木心是多么喜欢那种摇着木铎到民间采诗的浪漫之旅。游吟诗人、行吟诗人,基本上都是这种采诗官。但没有带使命,只为自己的心灵服务。
木心说“人类的发展,艺术的保存,实在是芨芨可危、结结巴巴。”美国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说“外国诗的精华就是在翻译过程中丢的那部分”。我有时不免疑惑,我们老祖宗现在留下来的就是最好的部分吗?仔细一下,无疑是对的,我们接收的一定是优秀的文化遗产。唯有优秀的才能流传。但不否认,也有丢失的精华部分。文化的保存,涉及面太广了。所以木心要用“芨芨可危、结结巴巴”,不容易,我们唯有珍视流传下来的部分。
我认为木心急于要朗吟后面列举的《诗经》之《柏舟》《风雨》《七月》。我仿佛看到他讲这几首诗之兴奋,蹈之舞之,声音极富音韵。前一久,在《长江文艺》读到汗漫的一篇散文《既见君子》。讲民国至建国初期几位考古学家的故事,一群最早挖掘和研究甲骨文的学者。“既见君子”四字就源于《诗经》之《风雨》。这四个字就让我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每个字词文化的重量是不同的,这连缀着的四个字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让人不由肃穆。
《七月》是《诗经》中最长的一首。我也喜欢之极。隔了两三千年,诗中自然景色、农事、人物依然亲切,仿佛就是昨日的事。这是一幅浓缩的四季图,小自然景象。当我们困于一室,与大自然隔绝,不乏读这首诗。如同走进广袤的田野,感受祖先的情怀,领略风物,以及自然之美。
“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这是祖先的剪影,也是我们逝去日子的图像,“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这女子太可爱了,刚刚还是明媚的春日,一下子就伤春。这情怀又是多么相似,是每一个青春女子的情怀。所以,读来没有年代的睽隔。只有亲切和惆怅。
2023年11月14日
前一篇:天空守着黄金的孤独
后一篇:读木心《文学回忆录》第十二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