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父母,付出也要有边界
(2024-12-03 10:00:08)
标签:
育儿 |
分类: 家教论坛 |
付出和回报,是衡量人际关系简单而重要的指标。当付出和收益大致相同的时候,更愿意维持这段关系;而社会交换理论认为,当付出越少收益越大,满意度越高。亲子关系,作为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也许也需要考虑付出和收益之间的关系。
当父母,时间、精力、金钱、情感方方面面都需要付出。孩子刚出生的时候,我们愿意付出睡眠时间去让他们获得良好的照顾,愿意给他们买适龄的玩具,愿意时刻陪在他们身边确保其安全;再长大一些,我们愿意陪他们读绘本,陪他们去公园跑跑跳跳;等他们再长大一些,我们愿意早起给孩子做一顿早餐,假期带他们去旅行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点餐的时候考虑他们的喜好;当孩子更大些之后,我们会在意他们与同伴交往是否融洽,他们看的书是否符合家庭的价值观,他们对世界的看法是否偏激……
总之,父母似乎总是和付出联系在一起,包括看得见的付出和看不见的付出。然而、不是父母付出越多,亲子关系就越健康,对孩子的成长就越有利。判断一段关系是否健康的一个指标,是所有的付出中,“愿意”的比例到底有多少。在健康的亲子关系中,很多付出是父母“愿意”,而非“不得不”。
付出的概念也不仅是物质和金钱,随着物资生活的不断丰富,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从物质和金钱中能够获得的快乐和满足其实已经比较有限。而且,即便从中获得满足,物质上的满足能够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短。父母在养护过程中的情感投入程度,如陪伴的时间和质量,变成了更加重要的指标。
然而,父母不计回报的付出不应该被理解成父母的付出可以没有边界。任何关系都需要边界,做父母也是这样。
一段关系是否健康,一个很好的指标是我们的获得感有多强。在亲子关系中,作为父母也可以问问自己的获得感,到底有多少?
获得感是一种感受,其内涵也不是物质本身。亲子关系中,有时候父母明明付出了物质,子女却不一定有获得感。如果父母用1000元钱的手机,省着钱给孩子买4000元的手机,而孩子惦记的却是同学6000元钱的手机,那么拿着4000元钱手机的孩子可能并不会有获得感。甚至可能会有一种相对被剥夺感——“同学们能轻松拥有6000元钱的手机,而我却只能拥有4000元钱的手机,生在这个家庭中真是不幸”。试图通过物质给孩子爱,这个思路是错误的,从古至今都如此。
如果做父母的过程中获得感太少了,也可以“自私”一些,我们不是一定要拿出有限的工资去给孩子报回报率其实并不高的各种辅导班——孩子的学习主要还是靠课堂上的效率;我们不是一定要顿顿给青少年子女做饭,因为他们已经有这个能力;当我们生病的时候可以要求适龄的孩子给我们端茶倒水,因为照顾家人、做家务都是孩子需要参与的。换句话说,父母的付出,并不是没有边界的;而且父母也可能对孩子提出要求(最好不是学习成绩;尤其是排名)。这些要求越具体越好,孩子可以从中学习到责任感,学习到边界感。
如果父母一味付出,满足孩子的需要,往往只能感动自己,却难以教好孩子。满足孩子的需要,是教育过程中一个考虑的点,而不是一个值得去努力奋斗的方向。当孩子形成“父母就是给我服务的”认知,那么这对亲子双方都有巨大的伤害。当这个原则成为家庭中没有明确说出的“公理”时,觉得自己没有被满足的孩子甚至会当街殴打家长;默默承受被孩子殴打也成了一种似乎可以被接受的选项。
边界这个词,意味着哪些事情可以做,什么话可以说,什么要求可以提。身体的边界是明确的,就是我们的皮肤;但每个人的心理边界却并不清晰,需要在成长中慢慢去建立。只有父母有了这样的边界感,而且在亲子关系这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中也掌握好边界感,孩子才更可能获得边界意识。当父母树立了边界,孩子也会带着从父母这里学到的边界意识,去和他人交往。这其实会让孩子受益。
(摘自《中国青年报》王癸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