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宝贝从小学会“不害怕”
(2024-09-27 13:35:29)
标签:
育儿 |
分类: 家教论坛 |
很多人都惧怕某种小动物,那是一种痛苦的体验。
我曾在大学选修心理咨询课,有一节课就是讲如何克服惧怕小动物的。老师采用的是“脱敏疗法”,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害怕的那个东西在很远很远的地方,然后让它一点点地往自己跟前移。每当感觉害怕时,就停顿一小会儿,让自己适应一下,能接受了再往前移。一些同学通过这个方法,慢慢地觉得自己害怕的某种小动物不那么可怕了,可以接受了。只有几个人做不到,我就是其中之一。因为我根本不接受那种东西的存在,更不要说让它往近处移,只要视线中有一点影像,就吓得赶快把眼睛睁开了。
我仔细回想惧怕的根源,觉得可能和我母亲也怕这种小动物有关。依稀记得我很小的时候,妈妈突然看到这种小动物时那种惊恐的神情。当她发现我也害怕这种小动物时,就很注意保护我不被吓着。比如哥哥要是拿这种小动物玩具来吓我,妈妈就会批评他说:“你不知道妹妹怕这个吗?”这对我可能也是个心理暗示。
无论如何,既然深为这种恐惧所困扰,我就希望我的孩子不要有这类麻烦,在这方面我和先生很留心,尽量让女儿圆圆什么都不怕。我带着她观察和欣赏各种小动物,比如玻璃箱里的蛇、土坯下的潮虫、织网里的蜘蛛。经过我们的引导,圆圆慢慢都接受了。
在这方面我得出的几条经验是,大人害怕什么,不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尤其是孩子小时候。如果孩子已表现出害怕什么,要创造机会让他慢慢接触那个东西,一点点接受,如果能想办法让他接受了第一次,以后就会越来越容易。我记得自己小时候有一次差一点要接受那个小动物了,因为几个小朋友都在玩它,我也开始有些兴趣了,但当时没有人鼓励我,就在我快要接受时被人提醒:“你怕这个,别玩了。”害怕的感觉又困扰了我。因此,大人不要出于保护孩子而强化他对某种东西的恐惧,只要转移注意力就可以了。
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他怕什么东西。大人的这种议论会更加强化他的恐惧心理。人生“无怕”也是一种难得的境界,这需要从童年开始,从具体的小事上开始。不要让孩子有“怕”。不怕小动物,也不怕“大灰狼”,不怕“警察”,不怕“鬼”——道理都是一样的。
(摘自《中国妇女报》尹建莉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