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孩子后来怎么样了
(2024-09-12 10:34:58)
标签:
育儿 |
分类: 家教论坛 |
在“为了你好”的欺骗中长大
爱丽丝·米勒是享有国际的心理学大师,她的经典作品《为了你好》反思了以爱为名的暴力,探讨了有毒的家庭教育对人造成的长期影响。
一
在如今的家庭结构中,孩子很可能是家中几代人关注的焦点.为此,全家人“爱之深,则为之计深远”。而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展露出某种叛逆和偏离轨道的苗头时,养育者很难忽略的一种困惑是——“你,究竟有什么委屈的。”
在几代人的成长印象中,家庭内部都习惯用道德规则与条件来驯化一个孩子感知外部世界的方式。不同家庭都有所谓的“家规”与“家风”,而其中共通的规约都建立在利他主义的基础之上。在米勒看来,这些信条听上去相当美好,但其中隐藏的残酷之处在于,当它们被强加给一个孩子时,利他主义的先决条件——人在童年期自发生长出的活力、感受力与创造力,并没有存在的空间。通过胁迫,这些先决条件的发展被扼杀在萌芽之中,而后留下的是终生的紧绷。
由类似观念出发的教养手段,几乎出现在家庭的每个角落。以自我克制为例,不少家庭的饭桌上都曾有过的熟悉一幕是,犯错的孩子被要求站在一旁,看周围的人吃喝,而被要求自己不产生同样的欲望。有些父母担心孩子沉溺感官的愉悦,会给他们摆上美味的水果,或拿出心爱的玩具,却又在他们伸手来拿的时候,让他们接受考验——“你能把这些水果留到明天吗?”“你能把这个玩具送给另一个小朋友吗?”
当这些自我控制未能按照既定的程序运转时,父母往往会索然大怒,继而担心孩子“学坏了”。这些都在无形中削弱着童年期孩子的生命活力,没有旺盛的土壤,温暖而真实的情感就无法生长。而一旦通过抑制活力使孩子产生“邪恶”,那么似乎任何消除“邪恶”的方式都是合理的。因果关系被混淆时,教养的方向已经偏移了。
二
随着儿童心理问题日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不断有研究开始论证传统教养方式的危害性,但为什么这些信息几乎没有改变公众的意识?米勒认为,这要回到如今备受养育者推崇的“教育学”中。
米勒并不否认自己持有坚定的“反教育学立场”。她所反对的并非某种特定的教育学意识形态,而是一切教育学意识形态本身。在其看来,“教育学”这个词在历经多年的发展后,已经蕴藏了一种暗示,即孩子应该达到某些目标,而这些目标从一开始就限制了他们发展的可能性。
而所有与抚养有关的建议,都或多或少暴露了成年人的隐秘需求,比如“占有和操纵重要客体的需要”“对曾被自己压抑的东西再次出现的恐惧”以及“将自己的童年和父母理想化的自我防御”等。这些都无意识地渗透在具体的照料环境中。
这从反面也在被印证,环境周围的道德戒条,我们总是相当强调“孝敬父母”的重要性,而没有一个通行的规约要求“尊重孩子”。对此,米勒解释称,这或许是因为孩子对父母的自然反应可能非常激烈,以至于父母不得不担心孩子的反抗,所以才要尽早灌输“孝”和“顺”?
尽管如此,“教育学”的破产也并不意味着让孩子自生自灭。在这方面,米勒坚持认为,只要孩子在童年早期有一个可靠的人,不用担心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就会失去这个人或被抛弃,那么所有的教育学都是多余的。更具体些也许是,“如果能够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给予孩子同样的尊重和
(摘自《新京报》申璐文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