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还有波格雷里奇吗?

标签:
乐评波格雷里奇夜之幽灵杂谈 |
波格雷里奇却好像从来不知道他有这么好看,他曾因为和女人缺少纠葛而被怀疑成同性恋。可是他的传奇又不可避免地都和女人有关。22岁的时候,他向大他17岁的老师凯泽拉杰求婚,对方毅然抛弃了家庭嫁给他。1980年,他参加第十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女钢琴家阿格里奇因为不满他被淘汰出局而拂袖离开了评委席。这一评奖事件让波格雷里奇从此风头盖过了历届冠军。
从波格雷里奇的戏剧性气质就可看出,他适合梦幻的舒曼和印象派的拉威尔的曲子。录《夜之幽灵》的时候他尚年少,弹得规范,但已经看出了他擅长神秘、火焰与高潮。舒曼的怪诞激情也是他最能领会。可是他显然不满足于诠释,他最出色的录音,要数成熟期录的肖邦的第二、第三钢琴奏鸣曲。这些乐章,不是太快就是太长,他在快板段落中重设节拍律动,随意的音流冲淡了肖邦的忧伤,滞留的重音里有南欧的热烈和现代艺术的直率。音声腾空、聚拢,凝聚出他的梦幻小宇宙。这是最不像肖邦的版本之一,也因此成为肖邦诠释的代表作之一。
即使海上钢琴师不是跟随弗吉尼亚号沉入太平洋,也会在工业化的炸药火光里灰飞烟灭的,还好,世上还有波格雷里奇,延续了艺术家的传奇。他独奏,不肯合作,走火入魔,大起大落,因妻子去世之后从此沉寂,隐居瑞士小城,从来不把自己当个偶像对待。我们才相信了他是真的酷。舞台在眼前,人间是剧场,天才的演员只演他自己。一个眼神,唤来一场大雪,季节在他背后倏忽流逝,他的世界里云飞雪落万古哀愁。据说,《夜之幽灵》讲了一个水妖的故事:雨夜,水妖举着指环爬上诗人的窗台,忧伤的长发之间,歌声剔透,如玻璃窗上的蓝色水滴,诗人说他已有了凡间的爱人,套上水仙指环的是波格雷里奇,只有他顺从精神世界的各种诱惑。
2005年,波格雷里奇终于来北京演出了。他剃了光头,一身黑衣,将一首5分40秒的肖邦《C小调夜曲》弹成了10分钟,到处是停顿、迟疑,颓废,简直叫人听不下去。看他这样践踏美貌,践踏乐曲,真叫人灰心。直到整场音乐会结束,才让人发现,他似乎总结出了自己的套路,把所有的作品都弹成停顿、迟疑、颓废,各种沧桑。这就是他这几年隐居修炼的成果么?
弹奏有多重境界,有遵守原作,有理性自如,将每一乐句消化为自我的语言,并完善丰富提炼之才是大师境界。可是弹出个性不是耍酷,不是时髦的拗造型,那需要内心虔诚,十足自信,一意孤行,需要情理之外、意料之中的分寸感和有待细品的多重内涵,说到底,对心灵的丰富锤炼,才能折射生命的宽广遒劲。
如今几乎没有乐迷能理解波格雷里奇的乖张。但愿时间会理解他。
《上海壹周》“影音版”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