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尴尬的原创
这里的“原创”,指的是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电影音乐。比如赵季平的《孔子》,刘星的《麦田》,苏隽杰的《高考1977》以及童语、刘嘉的《沂蒙六姐妹》、周天的《爱有来生》等等。
这些原创电影音乐,暴露了我国电影音乐创作的集体尴尬。基本上,这些音乐听起来不是年代久远,就是毫无特点,音乐无当下感,少戏剧性,也无从发挥,只是小心翼翼地依附着情节。《孔子》这部电影似乎没有妥当处理好艺术作品与政治儒学复兴之间的尴尬。配乐与电影一样沉闷保守,这里不得不佩服老牌作曲家赵季平老师的音乐涵养。即使音乐被抑制,
他也能够在关键时刻用音色激荡人心。为《高考1977》配乐的是近年来颇受关注的影视作曲家苏隽杰。他主要用弦乐队,运用中西结合的旋律,叫人想起了王酩、徐景新、金复载等前辈作曲家的抒情语风。这部电影音乐不出差错,但整体过于平淡寡味,不留痕迹了。还有一处的败笔就是宋祖英演唱的片尾主题曲,一位中国晚会歌后的加入,令影片立刻向“春天的故事”升华,主旋律气息浓郁。
我觉得,刘星的《麦田》配乐其实相当有水准,既有乡野的清新,亦有新民乐的艺术性。刘星是一位作曲家与中阮演奏家,曾以《一意孤行》《云南回忆》等唱片开创了中国式New
age。像《麦田》这样画面精美、美工别致的电影最适合中国的学院派音乐家来发挥。在《麦田》中即有贵州小调,也有琵琶、笛、箫、阮、古琴等等丰富的民族弹拨乐器,独奏与乐队交替,如行云流水,环绕在赵国的雨、山色,玉器、粗陶与朴素的屋舍里,散发着天然的优雅。
《沂蒙六姐妹》和《爱有来生》的音乐就是失败之作。《沂蒙六姐妹》以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为背景,讲述了沂蒙山区的女人支援前线的感人故事。沂蒙山区最著名的要数一支《沂蒙山小调》了,这部电影音乐就是以这首小调作变奏与发展。只是对于21世纪的中国电影来说,这样的曲风与音乐发展显然不够革命新气象。而《爱有来生》的音乐,是呼天抢地一般隆重的抒情,使劲摇晃影片苦心建造的那只摇摇欲坠的云中阁楼,让它更快地散架。《爱有来生》是女演员俞飞鸿的导演处女作,改编自须兰的短篇小说《银杏,银杏》。这是一篇先锋小说,一段前世今生情缘错失的无奈,一段弥漫淡淡茶香的人鬼对话,像个凌晨浅梦一般半隐半现。可是被这短梦击中的俞飞鸿,立志要将它拍成一部女人的史诗。结果是将故事说白了,拍成了琼瑶加聊斋。配乐的周天,为电影找了个无比缠绵的旋律,让它在镜头里甩来甩去,不仅俗套更是完全跌入了抒情的陷阱。
从这些失败之作中,我们发现不仅导演不懂音乐,音乐家也是一样不懂电影,隔行隔山,互扯皮毛。如果作曲家只是抱着写个大概来对付一下电影,对彼此都是损失。了解电影语言、叙事风格,选择符合自己风格的电影,找到音乐与电影共鸣之处,对剧情表态,等等,这些都是作曲家配乐的前提。同时也需要尽可能地参与电影,不断与导演交流,了解美工、服装、道具、摄影等等各种表述语言,令音乐与其相融,令音乐进一步成为影片内在姿态的暗示。除此之外,还需要一个开放的敏锐的学习心态,向好莱坞学习,向欧洲成功的配乐家看齐,汲取相关艺术门类的新观念与新思潮。我们的严肃音乐、学院音乐一直困于小圈子,缺乏竞争与交流,通过电影,是一个让中国的当代严肃音乐接受市场考验与挑战的机遇。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