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约翰·威廉姆斯的电影音乐(六)

(2008-09-18 21:15:56)
标签:

电影音乐

乐评

约翰·

威廉姆斯

文化

    当犹太人被赶出家园,浩浩荡荡地流浪街头,这个著名的主题在影片中第一次出现,圆号独奏,奏地低缓黯淡,有意抑制了这支曲调中的抒情。《辛德勒的名单》,这部以黑白记录片形式拍摄的二战电影,不再需要戏剧性的音乐烘托,威廉姆斯只为它写了一支歌。这支独奏的歌调,像辛德勒的营救一样微弱。当它在圆号、长笛、小提琴的独奏中传递,像青翠藤蔓在压抑的镜头里绵延伸展,在暗中传递着希望与生之信念。在此,任何言语都无用,只能用音乐,任何声泪俱下的大型乐队都显无力,只有这支歌无法替代。
   
电影超过3个小时。残暴中恐惧逐渐集聚、爆发。观众与剧中人一起经历了从恐慌、绝望到挣扎求生的一个缓慢心理适应过程。这个过程如此漫长而艰难,叫我们把这张影碟找出来重新看一遍都需要勇气。在电影的最后45分钟里,这支曲调才开始成为主题,由帕尔曼的小提琴独奏从镜头里温柔溢出,仿佛象征了某种醒悟。琴声犹疑、颤抖,直到最后德军宣布战败,辛德勒被迫开始逃亡,他的工人们来与他告别,这支小提琴演奏的主题才真正获得释放,终于完整流畅地演奏。
    如今,这支主题曲已经家喻户晓,成为了20世纪的名曲。而你如果不曾听见,它在影片的晦暗时刻,曾经在一大片白茫茫的雪地里低沉呜咽不息,你便不会懂得这支抒情的乐曲中原来还有慈悲。  
   
在《辛德勒的名单》的原声碟封面上,印着斯皮尔伯格说的一段话:

“……约翰·威廉姆斯在为这部影片配乐时,选择了简练柔和的旋律。与此相反,在我们过去合作的所有影片中,大多需要一种与画面密切配合的戏剧性效果, 比如《印地安纳·琼斯》、《大白鲨》、《第三类接触》等等。而在《辛德勒名单》中,我们必须找到新的起点,摆脱固有的一些艺术风格。毫无疑问,只有用一束深邃的目光和一颗不平静的心,才能找到配乐的精髓所在。”

如果说威廉姆斯在《生于74日》中的音乐还有些不自然,那么后来的《拯救大兵雷恩》的主题就是一首成熟的战争电影音乐。这是一支安魂曲,安宁而雄辩的歌调,逐渐浮现在地平线上。数个音,中低音区,融合地奏出,之后淡淡展开,温和转折,逐渐演变成一首民谣式的赞美诗。然后军鼓节奏极弱地进入,渐强,像逐渐浮现在地平线上的日光,给弦乐照出一片光泽。在此,音乐不再打算描述或疾呼,就像剧中的人不再痛哭,而只能低头缅怀。此时,婉转的合唱加入乐队,令音乐成为缓缓上升的气体,弥漫,回旋,最后回归沉默。

把这一系列威廉姆斯的30年电影音乐回顾专题发给于导之后,她让我起一个标题,我不假思索地说就叫“凯旋前奏”吧。无论是琼斯夺宝还是星球大战,威廉姆斯的音乐总是在胜利来临之前大放光彩,在黎明之前最黑的一段夜色中激情励志。看遍了威廉姆斯作曲的电影之后,想起来印象深刻的凯旋前奏,是在《侏罗纪公园》中,它不是出现在人类成功逃离恐龙岛,而是在剧中人们第一次看见恐龙的时候。

谁能忘记《侏罗纪公园》中第一次看见恐龙如此逼真复活时的诧异,不禁赞叹好莱坞的大手笔与斯皮尔伯格的疯狂。镜头第一次纵观侏罗纪公园的宽阔河流与草场,之前欢快音乐突然停住了,眼前,成群的巨大恐龙悠然漫步,亿万年前的地球生态逼真地呈现在眼前。此时威廉姆斯放慢了音乐,那份在伟大震惊面前的从容与庄严,揭示了生命生生不息的奇迹,诉说亿万年前景观重现的历史意义,也诉说电影人的自豪,电影这个虚构的斑斓光影世界堪比实现一切人类梦想的上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