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威廉姆斯的电影音乐(三)
(2008-08-25 22:40:33)
标签:
乐评约翰·威廉姆斯电影音乐文化 |
1977年,斯皮尔伯格的好友乔治·卢卡斯导演的科幻巨片《星球大战》大获成功。斯皮尔伯格也一直着迷科幻题材,他的《第三类接触》与《ET外星人》都是好莱坞科幻片的代表作。他曾向好友表示希望能够执导《星球大战》的续集,可是卢卡斯自己早已有了《星战前传》的打算,于是他们约了下回再找机会合作。于是后来,他们应约合作了《印第安纳·琼斯》三部曲,由卢卡斯担任制片人,斯皮尔伯格执导。三部《印第安纳·琼斯》都是由威廉姆斯作曲,它们有一个共同的主题:一个胜利的号角般勇往直前的曲调,象征轻松地征途,鼓励战胜邪恶的勇气,也暗示了快马加鞭的急迫营救。这支主题由铜管乐齐奏,如阳光般光明灿烂。童年时我们坐在电影院,在这支金色的乐曲声中坐立不安,咬牙握拳,手里咬了几口的苹果滚到了前面第三排也没有察觉,只盼着琼斯快快脱险。这个包揽了博士、探险家、考古学家、明星教授、牛仔、大侠、情圣、爱国者等等各种角色的印第安纳·琼斯,在超人之后刷新了英雄的定义。而这三部电影更是企图包罗万象,它们都涉及探险、枪战、宗教、文物、盗墓、纳粹暴行、古老文明、秘仪、魔幻、背叛、智慧与寓言。第一部是琼斯寻找并与纳粹争夺宝柜的历险记,第二部讲述琼斯为印度某村庄祛魔与寻找圣石的故事,第三部是琼斯与父亲一起,老绅士与小牛仔,一路吵嘴一路智取圣餐杯。圣餐杯是琼斯唯一没有到手的宝贝。电影怀着对宗教的敬畏,让它仅属于神界,让它像耶稣一样,唯有信奉的人才能睹其真身。
《印第安纳·琼斯》的主题由一个抑扬格的节奏型反复,然后曲调在模进中展开,并以一个动力化的附点节奏来结束。这段主题主要以铜管乐(特别是以阻塞音演奏的小号)与定音鼓来演奏。这一主题在三部《印第安纳·琼斯》中贯穿,可见它是“琼斯”主题。每一次琼斯脱险,这一主题都从背景处蹿出来歌唱,它张开翅膀,翱翔蓝空,有如一次赞美与奖励。琼斯主题在每一次胜利中累积,直到铜管乐的歌唱越来越强悍,直到烘托出影片最后的魔幻高潮。
像这样的探险电影,许多画面都需要音乐亦步亦趋地跟随。而在这里,威廉姆斯的音乐几乎始终跟随,简直是太多太满了,令琼斯的故事更显虚构。比如在追逐中,在琼斯独自作业中,在格斗枪战中,除了炮火轰炸或飞机爆炸这种音乐不可能被听见的时候除外,能用音乐的地方全都用上了,充分发挥了音乐的叙事能力。因此这个琼斯主题常常被威廉姆斯以各种方式捣碎、重组或延展。在《夺宝奇兵》中,主题在琼斯第一次脱险之后响亮鸣奏,它与琼斯这个人物一起被介绍出场。之后,在琼斯接受特殊使命而乘坐飞机去尼泊尔时,主题偶尔闪了一下,只一句,便消失。直到影片的中后部分,琼斯跨上马冲出人群,尽现牛仔本色,此时,主题的四个乐句被变形重组成另一段更显动力性的曲调,保留了主题铿锵的节奏,而新曲调在结构上也与主题类似。之后,铜管乐演奏震音、滑音,并互相召唤,将主题的节奏型变形、拖延、变奏,以各种方式暗示了胜利在望。在画面中,这种变形曲调构成的背景与主题构成的前景,一弱一强,在画面中时进时退,构成了一种清晰与模糊的对比,聚焦与散瞳的配合。当琼斯的战斗从陆战转移至海战,主题以更细碎的方式辅助着琼斯博士的苦战,威廉姆斯的娴熟体现在音乐对细腻的情绪变化的鲜明把握,几乎是道尽了音乐表述之可能,其变更的速度也不逊于出手迅猛的琼斯博士,配乐甚至可以跟随琼斯的马头掉转方向。
在这样情节跌宕的电影中,一个主题显然不够。在《魔域奇兵》中,随着节奏进一步的加紧,片中的音乐也更多了。其中,琼斯的第一段历险就风波迭起,串起歌舞、枪战、大闹夜总会,之后是追车、空难与乘坐橡皮艇跳机,紧接着滑雪、飞跃大峡谷与橡皮艇漂流,等等,这样疯狂的历险记,在20多年之后的眼下的动作电影中也还是少见的。威廉姆斯将辅助性的音乐片段与夜总会歌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显琼斯历险的喜剧效果。在这第一场戏落幕时,电影出现了第二主题,一个属于“魔域”的印度风格曲调。琼斯领着女歌星薇莉与捡来的中国孤儿小豆丁深入魔域,完成他在这一部电影中的使命——营救童奴,为山民取回圣石。音乐在之后的发展中,自然地将第二主题中的魔幻风格与琼斯主题的结合发展。在琼斯深入魔域中,弦乐的高音以各种生动的滑奏烘托出邪教的狂魔,此时琼斯主题的铜管乐铺展在乐声的底部,始终跟随。当琼斯取得圣石,女声合唱的淡淡点彩,顷刻间就将魔幻气氛转为神奇与圣洁。而当印度童奴成群涌出山洞,呼叫着返回家园,在弦乐演奏的魔域主题之上,铜管的曲调逐渐升起,向琼斯主题过渡。在此,两个主题的主奏乐器,铜管乐队与弦乐队,在某种程度上代替了两个主题,它们的潜伏、展开、互补与传递,都暗示着它们所指代的两种力量的交锋,因此当它们所演奏的主题彼此交换,或彼此联合,就像琼斯的脱险有如神助。在《奇兵》里,音乐段落明显减少,其中出现了一个和缓的第二主题,“圣杯”主题。这一句优美无奈的旋律在每一处流露情感的背景处传来,它象征了父子之间的爱怨纠葛,也表现了对宗教传说的敬意。在这一部剧集中,琼斯已经所向无敌,他最后要战胜的,是他自己。
在这些电影中,威廉姆斯的音乐不但是一个出色的演员,可以随时切换表情,同时也为影片最后的胜利造势。在《印第安纳·琼斯》系列中,每一次奇遇与探险,都有音乐预先营造恐怖的音效或魔幻的线条,同时这些曲调与影片的主题保持风格统一。几乎所有电影都会出现这种用来造势的音乐。用音乐为场景造势,这看似简便,其实极易流于平庸,需要一些出人意料的音色与峰回路转的结构才能真正对画面产生冲击。《大白鲨》就是威廉姆斯这类造势型配乐的典范。在《大白鲨》的前半部分,这只传说中的凶狠的大白鲨只是一个掠过海面的阴影,始终未现真身,威廉姆斯的音乐成为大白鲨即将来临的预告,在大白鲨出没的恐惧与灿烂的阳光海岸之间来回过渡。这看起来很有创意,其实是因为斯皮尔伯格在西海岸订做的三只鲨鱼模型运到拍摄基地的东海岸时已经坏掉了两只。他只好求助于拍摄视角与音乐的造势。威廉姆斯让低音弦乐队演奏一个黑暗的动机,从迷雾般的深海中传来,之后,他以弦乐的丧心病狂的急促步伐与音乐力度的起落来营造惊悚,如此数次,直到后来大白鲨真的出现在船头时,音乐竟霎那间停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