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田艺苗
田艺苗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3,134
  • 关注人气:1,23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沉默的钢琴(二)

(2008-07-18 14:03:01)
标签:

钢琴电影

杂谈

沉默的钢琴(二)沉默的钢琴(二)

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电影《钢琴师》,讲述了一个钢琴师在二战中的求生经历,借一双钢琴家的忧郁而诗意的眼呈现出世界末日。大概也只有波兰的导演,才会想到把战争与音乐相组合。这多少是因为有肖邦的战曲。这部电影,也就是肖邦钢琴曲的最佳诠释,谁说他是弱不禁风的沙龙音乐家?最温柔的夜曲,也可以成为战曲。

在这部漫长的二战电影中,钢琴家斯皮尔曼几乎用不着弹奏。时间仿佛停滞,世界暗无天日。直到德军溃败前夕,在一座废弃的别墅里,斯皮尔曼用铁棰敲开一罐食物的声音,惊动了一个德国军官。军官询问他的来历,他回答“钢琴师”。

已经有5年,过着东躲西藏,四处觅食的生活,钢琴师这个头衔,在生存的艰难面前,简直成了讽刺。

军官推开一扇房门,领他到一架陈旧的三角钢琴面前,示意他弹奏。他僵硬的手指开始弹出一串熟悉的琶音,是肖邦的《g小调叙事曲》。之后,音流开始流畅,并很快地汹涌。近10分钟的乐曲,他原来句句都烂熟于心。此时才明白,在孤独、恐惧与哀恸中,支持他活下去的原来就是这些明艳的音符。只有在钢琴面前,才找回尊严,确认自我,对自己说不能就这样苟且去死。

肖邦的这首乐曲是根据波兰诗人密茨凯维支的长篇叙事史诗《康拉德·华伦洛德》而作。康拉德·华伦洛德是13世纪的立陶宛民族起义将领,曾率领民众英勇反击日尔曼十字军的入侵。斯皮尔曼选择把这首乐曲弹给这个再次入侵的日耳曼将领听,是一个钢琴家在战争中的唯一可能的反击。

战争终将过去,斯皮尔曼恢复了钢琴家的工作与生活。

电影的尾声,是在金碧辉煌的音乐厅里。斯皮尔曼与管弦乐队合作辉煌的肖邦《大波兰舞曲》。他低头默默弹奏,信手拾起琶音和自如的经过音。然后在掌声中起立、与指挥握手、谢幕。一切如故。苦难与荣耀,都只是生命的一部分而已。

只有战曲回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亚特兰蒂斯
后一篇:阅读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