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方问:您如何保证会议的产出切实可行?
2023-10-25 21:21:48
有没有遇到甲方在第一次和你交流方案的时候,就问你:
“您如何保证会议的产出切实可行呢?”
咋回答?
回答不好,专业性受质疑,增加甲方发起人焦虑,单子肯定丢了。
回答好了…..(在不了解甲方领导风格、组织文化的情况下,好像不存在吧)
这就是个妥妥的“坑”。
不过,这确实是发起人很头疼的问题......
为什么头疼?
这个问题包含三个担心:
其一,担心现场讨论内容的有效性;(来的人级别都不低,如果现场的发言是假大空;是老调重弹;是绕来绕去;是推卸责任;讲了一堆正确的废话,对于发起人压力有点大)
其二,担心现场产出结论在会后的可执行性。(会不会现场承诺很好,回去都喊难;会不会在推进过程中相互推脱;会不会在执行中相互等待;会不会动作太慢;会不会没有成果?)
其三,担心会议后行动的落地跟踪机制无效。(行动落地往往和组织传统风格有关,断然不是一次会议可以解决的。)
对于发起人来讲,肯定是遇到过明哲保身、相互推诿,导致会议结果执行不理想的情况。
他们很担心参与者在未来会议中的状态,会影响到有效性。所以,他们希望第三方有解决答案。
我的一些思考
实际上,比这复杂、精彩的场景我经历过不少。比如:
-
“团队一小部分成员认为部分环节或活动不值得他们投入,现场消极对待”;
-
“一群人云山雾罩,顾左右而言他,就是不愿意直接表达个人核心观点”;
-
“大家不讲如何解决问题,只管划分清责任”;
-
“所有人都在等老板表态,老板表态之前每个人的发言都表现得很中肯,但实际上索然无味”;
-
“讲了一堆正确的废话,却只是表述了某种心理活动,根本没有讲具体措施”
-
“双方激烈冲突,最终争吵变成人身攻击道德绑架”;
-
…….
可能在大家看来,这些是极端情况。
但我想说,这些都是组织议事过程中的典型场景。如果你没有遇到过,那可能是冲突烈度不够,或者没有触碰到核心利益罢了。
毕竟希望会议产出切实可行的成果,远不是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
深入了解参与者状态
考虑到会议结果的有效性,我通常会从“参与者和引导师”两个角度,做更加深入的思考,预测可能出现的情境,并做好准备。
参与者:
引导师:
每场讨论都是复杂的
每场会议都是利益相关者的“众生相”,涉及到利益必然就会有对目标的理解、对利益的追索、相互的防备、思维模式的突破、个人状态的表现等等。
经验告诉我,导致会议情景复杂的原因并不是议题本身,而是利益相关者内在情绪、价值、理念的综合状态。
就像冰山模型,水面上看到的是流程、议题,决定结果的却是水面下的利益、情绪、理念、价值观的碰撞。
如果说引导要因势利导的话,我倒是比较赞成在必要的时候,面对刻意的平静,也要让参与者经受一些惊涛骇浪。
作为引导师,面对复杂问题,绝对不能只把自己当成流程专家,必要的时候要反馈对组织的现场观察,引导大家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实现“组织价值、客户价值、商业本质、团队承诺”,从而达成产出的真实有效。(全文完)
甲方问:您如何保证会议的产出切实可行?
有没有遇到甲方在第一次和你交流方案的时候,就问你:
“您如何保证会议的产出切实可行呢?”
咋回答?
回答不好,专业性受质疑,增加甲方发起人焦虑,单子肯定丢了。
回答好了…..(在不了解甲方领导风格、组织文化的情况下,好像不存在吧)
这就是个妥妥的“坑”。
不过,这确实是发起人很头疼的问题......
为什么头疼?
这个问题包含三个担心:
其一,担心现场讨论内容的有效性;(来的人级别都不低,如果现场的发言是假大空;是老调重弹;是绕来绕去;是推卸责任;讲了一堆正确的废话,对于发起人压力有点大)
其二,担心现场产出结论在会后的可执行性。(会不会现场承诺很好,回去都喊难;会不会在推进过程中相互推脱;会不会在执行中相互等待;会不会动作太慢;会不会没有成果?)
其三,担心会议后行动的落地跟踪机制无效。(行动落地往往和组织传统风格有关,断然不是一次会议可以解决的。)
对于发起人来讲,肯定是遇到过明哲保身、相互推诿,导致会议结果执行不理想的情况。
他们很担心参与者在未来会议中的状态,会影响到有效性。所以,他们希望第三方有解决答案。
我的一些思考
实际上,比这复杂、精彩的场景我经历过不少。比如:
“大多数人都很支持的决议呼之欲出,却遭到资深高管公开表达反对,以致引发冲突”;
“团队一小部分成员认为部分环节或活动不值得他们投入,现场消极对待”;
“一群人云山雾罩,顾左右而言他,就是不愿意直接表达个人核心观点”;
“大家不讲如何解决问题,只管划分清责任”;
“所有人都在等老板表态,老板表态之前每个人的发言都表现得很中肯,但实际上索然无味”;
“讲了一堆正确的废话,却只是表述了某种心理活动,根本没有讲具体措施”
“双方激烈冲突,最终争吵变成人身攻击道德绑架”;
…….
可能在大家看来,这些是极端情况。
但我想说,这些都是组织议事过程中的典型场景。如果你没有遇到过,那可能是冲突烈度不够,或者没有触碰到核心利益罢了。
毕竟希望会议产出切实可行的成果,远不是表面看到的那么简单。
深入了解参与者状态
考虑到会议结果的有效性,我通常会从“参与者和引导师”两个角度,做更加深入的思考,预测可能出现的情境,并做好准备。
参与者:
参与者对会议及议题的综合态度决定着他们的投入程度;
参与者解决问题的意愿决定着讨论质量;
参与者对目标理解的一致性,影响讨论的过程;
参与者对利益的欲望,影响他们达成共识的过程;
参与者的行事风格,决定着研讨的节奏与深度;
组织风格决定着会后行动践行的有效性;
关键人物的态度对结果有显著的推动作用;
引导师:
引导师前期对问题全相的了解,决定着讨论的广度与深度;
引导师对“利益与共识”的理解,影响利益相关者的冲突烈度;
引导师对冲突烈度的理解与控制,影响着参与者畅所欲言的状态;
引导师的风格决定着场域的状态,好的引导师会使现场在经历过惊涛骇浪之后顺滑进入到共识;
引导师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影响着讨论的质量;
引导师对“行动”的理解,决定着行动的可行性;
引导师所代表的利益相关者,决定着参与者思考价值;
每场讨论都是复杂的
每场会议都是利益相关者的“众生相”,涉及到利益必然就会有对目标的理解、对利益的追索、相互的防备、思维模式的突破、个人状态的表现等等。
经验告诉我,导致会议情景复杂的原因并不是议题本身,而是利益相关者内在情绪、价值、理念的综合状态。
就像冰山模型,水面上看到的是流程、议题,决定结果的却是水面下的利益、情绪、理念、价值观的碰撞。
如果说引导要因势利导的话,我倒是比较赞成在必要的时候,面对刻意的平静,也要让参与者经受一些惊涛骇浪。
作为引导师,面对复杂问题,绝对不能只把自己当成流程专家,必要的时候要反馈对组织的现场观察,引导大家思考如何才能真正实现“组织价值、客户价值、商业本质、团队承诺”,从而达成产出的真实有效。(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