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舌尖上的贵阳——小吃篇

(2014-10-11 20:52:19)
标签:

美食

分类: 文化

何谓小吃?《现代汉语词典》的诠释是:“1、饭馆中分量少而价钱低的菜……2、饮食业中出售的年糕、粽子、元宵、油茶等食品的统称……3、西餐中的冷盘。”撇开二、三点不说,那被列为第一条“分量少而价钱低的菜”的定义,就很有些让人莫名其妙。首先,小吃不一定非得是在“饭馆中”;其次,小吃的不一定就“价钱低”(不信你去吃一餐天津的狗不理包子,轻轻松松掏走你两张“大团结”);其三,小吃不一定就“分量少”(西安的羊肉泡馍即是一例);最后,小吃不一定非得就是“菜”(比如开封少林寺素饼、上海三鲜馄饨、北京的艾窝窝),就拿贵阳的肠旺面来说,那绝对是面而不是菜,价格嘛自然也绝不能说低了。

  民间有人这样总结:“小吃”是相对于“大吃”而言,“大吃”讲究多,规矩多,而“小吃”则随意得多,一切简简单单,讲究实在,有如街头快餐。这是在吃法上区分,或许还可以这样说:小吃主要指民间风味的地方特色食品。这些年,小吃也走进了星级饭店,甚至成了这些饭店的一道“招牌”,如肠旺面、酸汤面、豆腐圆子等等,但小吃的大众性、草根性依然的它的本质所在。

    贵阳的小吃有多少种?据说,仅地方传统的风味小吃就有100多种。诸如恋爱豆腐果豆腐圆子糕粑稀饭、“丝娃娃”、荷叶糍粑、泡耙、鸡肉饼、 肠旺 、炖鸡粉、黄粑洋芋粑、豆沙窝(豆沙粑)、红油米豆腐等等,都是名闻遐迩的贵阳名小吃。网上还有人一番好心地弄出了个“贵阳八大名小吃”:肠旺面丝娃娃恋爱豆腐果牛肉粉豆腐圆子红油米豆腐黄粑豆沙窝。我以为起码是把糕粑稀饭荷叶糍粑、清明粑遗漏了。

  肠旺面 贵阳的肠旺面出现在光绪年间。肠旺面的主要原料的猪大肠和猪血旺。猪大肠属于“下水”,猪血旺也入不了大雅之堂,但贵阳人却以这些东西弄出来了个贵阳的名小吃:肠旺面。

相传,贵阳最早卖肠旺面的是一个姓苏的人,人称“苏肠旺”。这并不是说肠旺面就一定是“苏肠旺”的“发明”,他可能是贵阳城最早卖肠旺面的师傅之一,或者规模比别人家的大,味道也比别人家的爽。事实上,贵州农村一直有这样的习俗,即杀猪时后先把猪大肠、猪血旺、槽头肉(猪头)、猪心肺等这样一些“杂碎”,加上苕粉、豆腐等一锅煮了,自己家人吃,也招待杀猪现场的客人。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杀猪饭”。后来,有人把这“杀猪饭”加工改造,逐步“移植”到了饮食市场上,成了“肠旺面”这个新品种。 

随着肠旺面在制作上的逐渐改进和讲究,如特别熬制的“红油”,精心烹制的脆哨,嫩生生的绿豆芽和专门的鸡蛋面等。肠旺面加绿豆芽也些来历:最初,有顾客发现这肠旺面里加上点绿豆芽,特别爽口,便往往让店里的小工帮忙去买点绿豆芽煮了加上。后来,要求加绿豆芽的人多了,一个在铜匠街(今喷水池大同街)卖肠旺面的老板率先把这加绿豆芽的事揽了下来,当成了肠旺面必添加原料之一 ,肠旺面里加绿豆芽就这样风行开了。

随着肠旺面影响的日益扩大,不仅小街陋巷的面馆粉店在卖肠旺面,一些酒楼饭店也陆续把肠旺面作为一道特色食品推出。作为卖点,如今贵阳的好些饭店酒楼,会在饭局的最后,端出一大盆红汤侵染的酸汤面以飨食客,这一做法早在百年前就已经时兴了。

 雷家豆腐圆子 和完全“草根”的肠旺面相比,雷家豆腐圆子的来头就“大”得多了——居然跟皇帝扯上了关系。那是清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112日)同治皇帝驾崩了,朝廷通令全国“禁屠三天”,即任何人不得宰杀猪牛羊鸡鸭等,一律不得吃荤。

 “禁屠”令一出,贵阳城内以开豆腐作坊为生的雷姓人家的女老板看出了其中的商机:既然官家不准百姓吃肉圆子,那就拿豆腐来做油炸圆子总可以吧?于是,他们家尝试在豆腐中,加入适量的盐、葱花等调料,拌匀后捏成核桃大小的圆子,然后放在菜油锅内炸熟出售。不出所料,这小小的油炸豆腐圆子,一面世就受到人们的欢迎,“雷家豆腐圆子”一炮打响。以后,雷家人又不断总结,在鲜嫩的豆腐中,加入了花椒、八角、茴香、桂皮、山奈、草果,以及葱、盐等配料,在制作上强调反复搓揉,在蘸水上除了酱油、醋、辣椒面等,又加入葱花、麻油、胡椒粉等,终于使其成为贵阳闻名遐迩的小吃,时至今日。

恋爱豆腐果 这种火烤的豆腐之所以获得“恋爱豆腐果”这样奇怪的称号,流传较广的说法是与抗日战争时期的一段特殊经历有关。抗战时期,贵阳作为“陪都”重庆的屏障和抗战的大后方,接纳着东北、中原、江南、华南各地的人们,众多的机关、学校、医院、工厂等相继迁入贵阳。同时贵阳也成了日本狂轰滥炸的重要目标,警报频繁,有时一日数次,“跑警报”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少的事。

那时,城外彭家桥附近一对张姓夫妇数间茅屋,平日在这里加工豆腐果拿到城里卖。空袭以来,这几间茅屋成了一些人常跑警报的地方。豆腐果烤起来快,吃起来简单,价格便宜,又能充饥,对于那些“跑警报”动辄就数个小时,甚至大半天的人们来说,这热腾腾的豆腐果实在是雪中送炭之物。一些常常在这里“跑警报”青年学生,肚子饿了时就买些豆腐果,在树下蘸着辣椒水,边吃边谈天说地,等候着警报的解除。慢慢地,有一些青年男女吃着豆腐果说着悄悄话,谈情说爱起来。久而久之, 这种结伴吃烤豆腐果的事,也就被戏称作吃“恋爱豆腐果”。再后来,这“恋爱豆腐果”逐渐演变成了地方小吃。

“丝娃娃” 丝娃娃是贵阳街头的又一著名小吃,其名称的奇,名气的大,以至《舌尖上的中国2》也专门介绍了它。丝娃娃是用面粉烙成的如人的巴掌大小的薄饼,裹入萝卜丝、胡萝卜丝、折耳根、黄瓜丝、莴笋丝、绿豆芽、大头菜、粉丝、凉面、海带丝、苦蒜苗、炸黄豆花生米等,再淋上由酱油、醋、味精、麻油、姜沫、葱花、煳辣椒面等等兑成的蘸水。这丝娃娃可以说是一种“微型春卷”,其饼烙得极薄,其丝切得极细,吃起来外软里脆,清香爽嫩、酸辣可口,难怪《舌尖2》也说它是今天女孩子们的最爱。

 丝娃娃的蘸水秉承了贵阳风味小吃的一贯风格,不同的食品讲究不同的蘸水。贵阳小吃的蘸水,绝不是简单的辣椒酱油,如豆花饭蘸水里的辣椒一定是油辣椒,串串香蘸水里的辣椒则务必是糊辣椒面,煮素瓜豆的蘸水虽说也是糊辣椒面,但需加上葱花、姜末,豆腐圆子的蘸水不光得有辣椒面,还得有胡椒粉;至于丝娃娃蘸水,在糊辣椒面之外,还一定要佐以花椒油、麻油、酱油、醋、味精等。

所以,在贵阳,丝娃娃蘸水、豆花饭蘸水、串串香蘸水、恋爱豆腐果蘸水等,虽同为蘸水,却各不相同,各有配伍。贵阳人对蘸水的要求格外挑剔和讲究,决不随随便便,更不张冠李戴。于是有人总结说:在贵阳吃小吃,实际上就是品蘸水。

糕粑稀饭  话说清道光年间,在贵阳城大十字的“三浪坡”(今中山东路)附近,有一个姓陆的人在路边卖一种大米和糯米面混合,并配上玫瑰糖、花生仁、芝麻粒等制作成的食品因口味好,又干净,很快赢得人们的喜爱,生意火了起来,“陆糕耙”也就被叫了开来这糕粑稀饭很有些意思,它叫糕耙,却是用开水兑荸荠粉调成糊状吃;它叫稀饭,却必须在蒸笼上蒸成米糕状,并以此招徕客人。“陆糕耙”的生意火起来后,贵阳街头做这种食品的人便也多了起来,并逐渐发展成贵阳的一种风味小吃。如今,贵阳城里的糕粑稀饭见得不多,倒是古镇青岩的一道名小吃

陆糕耙出名了,甚至被人写了本《陆糕耙传。《陆糕耙传》是民国初年一位叫王蔬农的文化人写的。王蔬农,民国年间贵州著名学者、教育家、史学家,曾执教于1920年代的省立贵州大学,担任过贵州省文献征辑馆副馆长、专任编审等职,参加过民国《贵州通志》的续修。在那个年代,能有人给一个卖糕粑的小商贩写传,委实不易。 

易中天先生就这样说:“一个城市的小吃,最能体现这个城市中市民的活法……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市民,就有了什么样的小吃。”贵阳许多小吃夜市,从入夜开始迎客,凌晨三四点钟依然热热闹闹,人满为患。对那些初到贵阳城,想体验一把这个高原山城的风情的人来说,这些小吃夜市毫无疑问是最接地气的地方。难怪国内那若干的“名嘴”“名星”来到贵阳,一定会放下“身段”钻进热气腾腾、人声鼎沸的夜市摊点,在铮亮的白炽灯和大红伞下,好好地过上一把“嘴瘾”。“吃在贵阳”,这话不夸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