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贵阳——“黔菜”篇
(2014-09-06 21:10:34)
标签:
文化 |
分类: 文化 |
(自打《舌尖上的中国》热播以来,《舌尖上的××》风靡一时。我自然不能免俗,也凑热闹地来个“舌尖上的贵阳”——说说贵阳的“吃”。)
一般说来,所谓民族菜就是贵州的少数民族的菜肴。贵州是个多民族的省份,各种民族菜具有不同又相似的特征。总的来说,贵州民族菜肴的特点就是辣和酸。辣自不必多说了,至于这个酸,贵州民间就有“三天不吃酸,走路打吃‘蹿蹿’(浑身无力,走路不稳,东倒西歪)”的说法,可见人们对这个“酸”的喜爱程度。风靡贵阳城的酸菜豆米火锅、凯里酸汤鱼等等,都是这种“酸”的代表。酸汤在苗语中叫“禾儿秀”。苗族有民谣道:“最白最白的,要数冬天雪;最甜最甜的,要数白糖甘蔗;最香最美的,要数酸汤鱼。”
研究者认为,贵州不产盐,得从四川等地运来,人背马驮,价格昂贵。古代,苗族等兄弟民族长期身居大山,交通的不便,生活的清苦,客观上使得食盐成为极其难觅的“奢侈品”。酸汤正可以用来替代食盐,解决了人们对盐的需求。还有另一个说法,在没有冷冻保鲜条件的时候和地方,酸汤这种液体无疑是最好、最方便的保鲜原料。
但不管怎样说,酸汤的发现和巧妙运用,都是劳动人民聪明才智的表现。
至于民间菜,不管是贵阳菜还是黔北菜,原先更多的是指餐馆里烹制的、以汉族家庭饮食习惯为主的菜肴。而现在,已经有很多的少数民族菜肴堂而皇之地进入了餐馆,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喜爱,比如酸汤鱼,就是从苗族、侗族等聚居的黔东南传过来的,成为最具代表性的黔菜菜品。
前人云:“黔省调味术精”。黔菜特别强调调味,所以很多调味品也是独具的,如木姜花、薄荷香等,原料特别,且都用土法秘方配制,被视为黔菜的最大特色。贵阳人的确也离不开辣,正所谓“黔贵之冬,无辣不欢”。其实,贵阳人喜吃辣椒何止于冬天?贵阳民间从来就有“无辣不成席”的说法,所以在“老干妈”没有普及到五大洲之前,出差外地贵阳人,往往对外地餐桌上的辣椒罐不屑一顾,而是拿出自己专门带上的那瓶“油辣角”……
外地人如此评说黔菜;“考黔人取食之味,多为辛辣。”黔菜毫无疑问讲究辣,不过,这辣则不仅仅止于所谓辛辣。黔菜辣的味型有香辣、油辣、糟辣、酸辣、糊辣、酱辣、腌辣、泡辣、阴辣、糍粑辣、豆豉辣、盐酸辣、烧辣等。比如同样的辣椒面,今天街头那些卖洋芋耙的辣椒面,跟卖羊肉粉、牛肉粉的辣椒面,就绝对是完全不同的“品种”。而且,那洋芋耙的辣椒面还要进一步分是花溪党武乡的辣椒,还是遵义虾子镇的辣椒。因为,党武乡辣椒香,虾子镇辣椒辣,人们各有要求。所以,就有商贩就把两地产的糊辣椒面来个混合——满足了人们对又香又辣的要求。
一个“辣”就可以分出如此多的类型口味,实在是贵州的特有。
黔菜也吸收了川菜、湘菜、粤菜、浙菜等的菜品和烹制方法,然而这些外来菜又被作了多方的改进,如粤菜在这里被添加了辣椒,川菜被使用了更多的贵州调料,苏菜、浙菜却被消减去了几分的甜味……凡此种种吸收和改造,都是为了更加适应了贵州人的口味,也是为了适合各地来黔的人的口味。这样的众口“可”调,为我所用,正反映出移民城市的特点。
黔菜中的辣子鸡是一道非常有特色的贵州民间菜,川菜中也有一道叫辣子鸡的名菜。不过,贵州的辣子鸡是用“糍粑辣椒”炒制而成,而川菜辣子鸡则是用干辣椒炒制而成,“黔版”辣子鸡少了些“川版”辣子鸡的火爆,却多了几分醇厚。在具体的吃法上,由“黔版”辣子鸡演化出来了辣子鸡火锅,已经成了当今贵州菜中的一道名菜。
遍布街头的洋芋耙,是今天贵阳年轻人的最爱。据考,土豆的种植在贵州不过百年历史,如今,这土豆(贵阳人更喜欢叫它洋芋)已经成了贵阳人餐桌上的常客:炒洋芋丝、炸洋芋片、烙洋芋耙、烤洋芋头、蒸洋芋个、焖洋芋饭、青椒土豆丝、火腿土豆泥、金钱洋芋饼、盐菜洋芋汤……即使吃火锅,还是少不了有洋芋作配菜。上面这些吃法种类,有的已属贵阳小吃,有的则入了贵州菜谱。
“毛肚火锅”在贵阳很时兴,它显然是川渝人士带过来的。但川渝火锅的那个“麻”让好些人很受不了,不要紧,贵阳这边有人弄出来个“鸳鸯火锅”——那火锅底料一半麻辣,一半清水,你爱吃那边吃那边。
提起驰名中外名菜“宫保鸡”,川菜说它是川菜中的名菜,而黔菜也说它是黔菜中的名菜。到现在两边还扯不清。宫保鸡得名于清代名人丁葆桢,相传他很喜欢这道用鸡脯肉、花生米和辣椒制作的菜,世人故将此菜式称为宫保鸡,或宫保鸡丁。
丁宝桢(1820年-1886年),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人。咸丰三年(1853年)进士,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太子少保、挂兵部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衔等。丁宝桢是洋务运动重要成员,官至山东巡抚、四川总督。去世后赠太子太保,谥文诚。贵州、四川、山东等地均建祠祭祀。
丁宝桢生活在大变局的晚晴时代,面对外部“船坚炮利”的现实,他致力于“求富自强”的洋务运动,以开放的眼光看世界形势,力主学习西方,“弃我之短,夺彼之长”。他在山东创办尚志书院(尚志堂)。除开设儒学课程外,还开设了天文、地理、数学等科目。他筹建山东机器局,引进国外机器设备,制造火药、枪支,为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在四川时,他创办了四川机器局,为四川近代工业的开端。丁宝桢先后治理过黄河和四川的都江堰,至今都江堰仍树有丁宝桢的雕像。他嫉恶如仇,敢作敢为,尤以诛杀权倾一时、不可一世的大太监安德海一事,令朝野震惊,一时大快人心。
在贵阳人的最常吃野菜里,为首的无疑是折耳根(鱼腥草)了。贵阳人对折耳根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坐飞机出差或旅游,给外地朋友捎上一塑料袋折耳根的事,一点也不稀奇。贵阳人对折耳根的需求量是如此之大,以至于野生的折耳根往往供不应求,人工栽培的折耳根终于成了主流。紧跟折耳根之后,排名第二的大概得是苦蒜。
贵阳人餐桌上常见的野菜很多,什么香椿菜、灰灰菜、剪刀菜、水芹菜、地米菜、姨妈菜、竹节菜等,可作药用的地仙秀、蒲公英、马齿苋、何首乌、板蓝根、薄荷等,也同样是贵阳人的常品味的野菜。
这里面,“姨妈菜”的菜名有些意思。据说,从前,苗族妇女常常挎着一种开小百花的野菜到城里来卖,苗族妇女被人们唤作“苗姨妈”,久而久之这也种菜就被人们叫作姨妈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