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为生计 聊表安慰
(2011-01-14 13:13:11)
标签:
人民代表报新闻出版局文化 |
策划意识加强
《人民代表报》改版获省新闻出版局开年好评
1月6日,山西省新闻出版局新闻报刊处在2011年第1期《审读快报》中专题编发“《人民代表报》改版亮点多”一文,对《人民代表报》改版后产生的社会效果给予高度评价。
省新闻出版局认为,现在有的报纸改版,侧重于版面美化、出新,内容调整、归并,可让读者有“旧貌换新颜”之感,但仔细琢磨内容,又有“不过如此”之感。而《人民代表报》从2010年10月起改版后,突破了“就版面改版面”的窠臼,注重了内容的改进。总体给人的印象是:不仅典型报道更加引人,理论文章更加深刻,文艺作品更加耐看,而且突出呈现了三大亮点。
加强策划,多角度、多侧面报道、论述重大事件、重要议题
省新闻出版局认为,《人民代表报》在改版时,注重了扬长避短,改革和弱化了动态新闻报道,下大力气在重大事件的深度、广度上做文章,既在第一时间对重大事件的发生情况作动态反映,更注重挖掘重大事件发生之前的社会原因、产生背景,追踪重大事件发生后产生的深远的社会影响。这就产生了一大批对某一重大事件多角度、多侧面的“组合报道”。
这种“组合报道”过去也有过,但改版后却普及了、拓展了,不仅用于专栏,而且在各种周刊的头版、理论实践版也加以采用,几乎每期报纸都有突出体现。如某期“民周刊”头版关于物价问题的报道,该报发表了“稳物价
在以人大代表自身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理论实践”版,该报也采用了这种“组合”方式,每期论述一个问题。如关于选代表的问题,该报从不同角度组织了4篇文章:“探究限额提名推荐代表候选人的问题”、“关于县乡人大换届选举的思考”、“选举委员会应由哪些人员组成”、“人大代表选举制度还缺失什么”。
对重大事件、重要议题作多角度、多侧面的报道、论证,其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事件,可以让读者知道来龙去脉,了解全貌;议题,可以通过论述深化,有关人员可以受到更大启迪。因此,省新闻出版局把这种编辑方式看作《人民代表报》改版的亮点之一。出版局认为,这种“组合式”报道、论证的背后,体现的是一番策划的功夫,即组织什么内容的稿件,怎样组织稿件的功夫。报社同仁正是下到了这番功夫,因此初见效果。
总编辑带头,编辑记者投入言论的撰写
言论是报纸的旗帜。《人民代表报》在改版后,从“站在人大看天下”的高度,对言论撰写给力。从2010年10月、11月两个月的报纸看,首先是总编辑带头,在一版开设“总编周评”栏目,从10月16日开始至今,已先后发表“尊重和底线
新闻出版局认为,总编辑统合整张报纸,站得更高,瞄得更准,其撰写的言论有一定的权威性,这是总编撰写言论的优势所在,但是要担好这个重任,无异于自戴“紧箍”。因此,出版局建议,总编辑自加压力,撰写言论,带了个好头,可谓改版后的新气象,切望坚持不懈。
精心推敲,报道的标题更加响亮、明快了
新闻出版局认为,改版前,《人民代表报》也有一些好标题,但是不多,改版后,好标题正走向强势。如《有环保设备不用
污水直接排入沁河
新闻出版局认为,好标题的产生,关键在认识。如果编辑得过且过,应付交账,满足于文通字顺,把版面推出,那标题势必平平。但是,好标题的问世,又不是某个编辑的智慧,而是有一个集思广益的过程。因此,出版局建议,为了让报纸出现更多的好标题,甚至版版有出彩标题,切望报社编辑系统形成一种研习、讨论之风,在不断否定中提高编辑,这样,报纸将会更有一番新气象。
新闻出版局认为,《人民代表报》改版的大方向是正确的,总的势头是好的,但是在细节上还有一点瑕疵值得注意:一段时间,“民间博客”、“民间文化”中每篇作品的栏头变化不定;一些较大的漫画作品,有的署名“资料图片”,有的干脆无署名;个别标题欠推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