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提“红色基因”
(2020-01-20 11:06:29)
标签:
时评遗传基因孟德尔学说红与污红硬骨头六连 |
众所周知,遗传基因原本是一个生物学概念,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任何生物物种的基本特征、生命过程都是由其体内的遗传基因(DNA)制约、控制着的。正因如此,“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同的物种,其遗传基因不同。遗传基因,是破解不同物种具有不同生命特征的关键所在。
遗传学是由十九世纪的奥地利科学家孟德尔最先提出并证实的。它的产生使神学上帝在生物学家眼里失去“造物主”的光环,对开拓科学视野、促进科技发展卓有贡献。尤其是遗传基因DNA被发现后,可以说是触发了一场科学的革命。
后来人们发现,遗传基因这个概念,不仅可以用在生物学研究方面,也可以用在精神领域某些现象的解释上。比如,世界上有几大文化圈,各具特色并代代相传。以中华文明为例,几千年来就具有“集体主义”的道德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方法、“厚德载物”的行为方法、“忠孝节义”的家国情怀等等,可以说这四大内容就是中华文化的四大“遗传基因”。正因“文化遗传基因”在发生作用,才使得中华文明厚积薄发、格外与众不同。
近期,有人又把基因说用在政治领域,提出“红色基因”的说法。中国革命前仆后继、异常艰险,在长期斗争中产生了中国特色的革命理论和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说它具有“红色基因”,这没错。但是,“红色基因”具体是指什么呢?只能是指代代相传的革命精神、革命理念、革命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等。应当指出,生物基因与精神基因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与生俱来的,后者则是需要经过后天努力才能继承发扬的。因此,说到精神基因,不得不高度警惕——它不可能与生俱来,也不可能一劳永逸,而是需要不忘初心、持续奋斗。不忘初心、持续奋斗方面的内容很多,不仅涉及革命目标、信念,还将涉及战略战术、方法措施等等。如果某一方面做不好,就可能使革命事业受挫,甚至走偏方向。严格地说:“红色基因”不能靠遗传,而是靠后天发挥主观能动性、靠传承。
不得不说,“红色基因”的提法,还存在一个“遗传”的误区。如有些单位在搞“红色基因血传承歌曲”活动,其主题歌里面说“看那先辈的足迹,星星之火燃亮朝霞;浴火重生的儿女,红色基因传承光大……”这容易引起思想混乱。很明显,此歌作者对“红色基因”的理解是不够清楚的,词义有可能误导人,觉得“红二代”、“红三代”天生就具有“革命基因”。这将令出身缺乏优越感的绝大多数人尴尬。这也根本不合乎客观事实,有可能起到为“血统论”张目的作用。想想文革初期,血统论主宰舆论,到处都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地洞”的标语口号,由此闹得不可开交。“黑五类”的提法随之出笼,殃及无数“黑五类”子女。
顺便指出:现在有些地方掀起的“红色旅游”,则是走偏了,把“红”变成了“污红”。借口把革命精神与发展经济结合起来,实际是打着革命旗号做幌子去赚钱、去公费旅游游山玩水,真不知将把革命引向何方?
就在今晚,新闻联播报道了习总书记给“硬骨头六连”的回信,勉励他们要牢记强军目标,传承红色基因,苦练打赢本领,把“硬骨头精神”发扬光大,把连队建设得更加坚强。这使我很受启发,深刻认识到生物基因与精神基因的区别,“红色基因”问题的关键,还是要靠后天的付出。
所以,笔者感到,应当慎提“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