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交通到底是为什么人的?——为武汉交通疏堵建言

(2010-07-18 17:04:00)
标签:

杂谈

近来,据武汉媒体透露:“2010至2012年将共调整、新辟111条线路,公交线路规模将从现在的266条增加到305条。”

“市公交集团加大乘车刷卡优惠力度,刷卡乘车票价将再降10%。”

发展公共交通,降低出行成本固然是解决大城市交通弊端的良策,也有不少网友发帖建言,无非是改善道路,新建设施,加强管理,提高交通参与者的文明素质。

我以为,解决交通 为什么人的问题,才找到这一问题的原则和根本。过去,无论是城市管理者,还是有关专家,以及市民,对于交通问题的争论、分歧、对立、建议,并不是在这个根本的原则的问题上。  我们的交通到底是为什么人的?应该是为 最广大的百姓群众,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民大众。因此首先城市管理者要树立“公共交通有第一优先权”的理念,是出自内心,而非“叶公好龙”。只有解决了决策者思想深处的问题,才有可能在制定法规政策上,考虑到占绝大多数的百姓出行便捷的问题,就会放下心态去诚恳听取百姓意见和建议,就会拿出真正解决交通问题的良策。

在这方面香港的成功应该给我们启示。在弹丸之地的香港,有全球数一数二的人口密度,从上世纪80年代就以“公共交通优先”的理念,建成了全球公认的最佳(注意:不是最宽、最大)的交通系统。香港的交通管理部门只是给道路运输工具排出座次,给予相应的优先权,公交大巴排第一,享有最大优先权,小型巴士排第二,出租车次之,私家车最后并有诸多经济手段限制其使用。其结果是香港市民百分之九十选择使用公共交通出行,为全世界第一。虽然看似政策倾斜于大众,但,是一个交通所有参与者多赢的结果。

武汉市公交出行方式仅占23.8%,离建设部要求大中城市公交出行达30%还有较大差距;城市居民的出行习惯需要一个培育和适应的过程,欧洲、新加坡、日本公共交通发展先于小汽车的普及,市民习惯于公共交通出行,即使目前机动化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公共交通出行比例仍然达到60%以上。

笔者曾于1991年采访湖北省交警总队,并在《新华每日电讯》披露“湖北省机动车突破100万辆”。今天武汉市的机动车恐怕早已突破这个数了,交通出行结构持续向小汽车转化,给本来就紧张的武汉城市交通敲响警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相同的命运
后一篇:别了!美利龙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