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 追思与怀想(二)
(2009-09-24 17:13:45)
标签:
杂谈 |
当我远离家乡来到苏州,发现当地人提到李公堤,自豪之情溢于言表。我也无数次欣赏到现代李公堤的绝美,远眺、俯瞰、近观。白日里粉墙黛瓦、赤桃绿柳、碧水白浪。夜幕笼罩,无数光彩夺目的火树银花勾勒出建筑物别致造型,把李公堤装点得流光溢彩,如一道绚丽的彩虹,倒映在金鸡湖上。湖堤散步,尽览姑苏风情,小桥流水,湖石假山;飞檐亭阁,漏窗借景;古树参天,修篁滴翠;这是怎样的古今情思?每到周末,夜色李公堤,大有万人空巷之盛况,人们或从古城驾车东行,或从园区新居汇集,更有中外旅行团队踏夜而来,金鸡湖岸,堤坝之上,人影、灯火、水波、烟花、喷泉、乐曲、笑声……。
许多人陶醉、神往“返老还童”的李公堤,感受到它的“今生”活力。但我这天涯之客并不满足,我要寻找李公堤“前世”的答案。问了来苏州多年的同事朋友,对这李公是何许人也?不得而知。有关他的身世史料鲜为人知,苏州当地人连名字都叫不上,只知道一个姓李的做官人,顾怜老百姓筑了这个堤坝。
今年五月,我收到新出刊的《 分享园区》,上面有我的一篇游记,同期有幸读到了该杂志副主编李巨川写的《李公堤怀古》的文章,作者历经曲折和艰辛,记录了如何从苏州到北京国家图书馆的寻根之旅。将封存一百多年无人染指的晚清县令的资料,尽可能丰富的展示出来,让苏州人民和各地游客认识并从中吸取养料。
苏州的水,原是那些枕着入梦的涓涓清流,柔顺得如清纯少女。1890年,李超琼刚到任元和县令就遇突发洪水,“淫霖败稼,农田十成九灾”出现严重内涝。元和县境内的金鸡湖,作为娄江和吴淞江之间的主要通道,由于水面宽阔,无风三尺浪,翻沉事故经常发生。灾后,这位爱民亲民、心系百姓的“父母官”,便组织发动元和县城乡民众,耗银一万四千五百两,将战争中废弃的瓦砾填到于金鸡湖上筑成两公里的堤坝。不仅起到挡风防浪的作用,而且纤夫可以依堤拉纤,保障过往船只的安全,大大方便了元和县与金鸡湖东部地区的水路交通, 自此城东民田滋润,商贾繁盛。
李超琼还是一位诗人,“江合吴淞水路宽,陈湖飞渡晚烟寒。僧居壮丽民居陋,寝浦重经未忍看。(《岁暮巡乡舟中杂诗》)”沉重的诗言,寄寓着对百姓的深深关切。虽然非土生土长于斯,但作为父母官一心为当地百姓造福。
在当时风雨飘摇中的清朝,有李超琼这样的地方主官,真是元和县百姓的福祉。也许他这一生没有可圈可点的伟业,惟一能做的,或者说是为他的良知所迫不得不去做的,就是在灾害之时能修补改善一下地方的极其脆弱基础设施,如疏浚河道、养护堤岸、桥路固基等等,都是解民于倒悬的好事、实事。加上他为官清介,一无所染,两袖清风,深得百姓爱戴。所以生活在金鸡湖边的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他的怀念。为了永远的纪念他,在李公堤景致最美的地方,建起了一座碑亭。一百多年前当地百姓为给这条堤命名而立的巨大石碑,已经重见天日,端立于亭中央,“李公隄”三个浑厚大字赫然在目。透过这座石碑,李公当年组织百姓兴建长堤的情景仿佛就在眼前。刚刚落成的李超琼诗碑,苏州人民用最好的青铜为他塑像。
来李公堤休闲的人们,有着不同的肤色,讲着不同的语言,李公堤国际风情水街分布着来自德国、意大利、比利时、日本、韩国、香港等十多个国家、地区的知名品牌商家,迄今已接待国内外政要、贵宾、游客100多万人次。因为有了李公堤,苏州人的休闲生活方式从小桥流水的惬意演进为更加从容不迫的挥洒。这是一段唯美的大堤,需要去慢慢品味。骨子里的吴风雅韵复古风情,温馨浪漫舒适更是国内难寻。难怪有此说法,游苏州不能不游李公堤,它才是现代苏州的精髓和灵魂。
立于李公堤,盘桓良久,作为一个天涯客,像是追念某种仪式——尽收一位晚清县令遗作孤品,心情却苦涩而沉重,更思念家乡的张公堤。苏州人懂得敬畏和尊重历史,武汉人呢?就忍心让深厚的文化传承与积淀渐渐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