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吴门人家,是一次陪广东东莞的客人。他们应我公司之邀,专程来苏州工厂考察,老板指派我和同事小魏——一个来苏州多年,对古城文化极有兴趣,武大新闻系高材生,负责全程陪同。那是五月的一个周末,游完著名景点拙政园已到正午。我和小魏商量,先吃饭,下午再去虎丘。小魏说,我带你们去一个地方品尝正宗的苏帮菜。因为路很窄,走不了汽车,步行也不太远。
我们一行沿着拙政园的围墙往西走过约二百米,向南穿过园林路,再拐向西五十米,一条很窄小的巷子——潘儒巷,才见到许多外地游客慕名的吴门人家。那段时间园林路正全面整修,我们高一脚低一脚走在堆放着砂石仅一米宽种着粗壮的梧桐树下的人行道上,加上又下起小雨,显得泥泞难行。我隐约听到客人抱怨,吃个饭不容易啊!但后来的情况让客人大饱眼福、口福,感觉不枉此行。
整洁干净的小巷尽头,吴门人家这座典型的苏州古宅并不显苍老,倒有着大户宅门的富丽堂皇。古宅建于1873年,是清朝进士王笑山所建的“王氏惇裕义庄”。后辟为苏州民俗博物馆的一个小展区,现成为弘扬苏帮菜肴的“吴门人家”餐厅。几年前,由苏州民俗学会饮食文化研究会提出此创意,得到苏地作家陆文夫及各界知名人士的鼎力支持,今天不仅作为吴地餐饮文化的一张名片,更成为古老建筑保护利用的经典之作。
跨过高高的门槛,走进深深庭院,立刻被座无虚席的食客交杯正酣的气氛包围。古宅为四进,依次是门厅、享堂、大厅、堂楼。隔着洞开的享堂一眼望过去,连环的厅堂内摆满了木制圆桌,同样是欢声笑语的食客。就连水榭、长廊的折拐处也摆者餐桌,围满客人。
在我们一行站着欣赏院中石刻雕花时,“跑堂”的并不怠慢你,吆喝道:“客人到——前厅稍候——!”马上打消了你离开的念头。不一会就有一位阿姨领我们穿出内廊,步入亭榭湖石的外院,再曲拐通幽上到二层正厅——堂楼。一看摆设,就知道是招待重要贵宾的地方。堂中正壁“天珍海味”的书法牌匾,为华人建筑大师贝聿铭题写手迹。宫灯、楹联、字画……,一色的明清式红木家具,厅正中可供十八人围坐的古式雕花桌椅,大堂的四角各放置一张十人圆桌,窗台边的长桌还备有笔墨及宣纸簿,古色古香又极富文化气息。空无一人的厅堂与一楼的热闹气氛形成鲜明对比。我们任选一张空桌坐定,点了这里的代表菜肴。吃过后用“菜色精致、清淡鲜美”形容,再没特别深的映象,而是在古建筑的保护利用上,给我以启示。吴门人家这样有着文化底蕴的建筑环境,只有让了解和专研文化的组织或个人参与开发,才能做得如此特色。“雕几块中国的花窗,框起这天人合一的融洽。构一道东方的长廊,连接能历史文化的深邃。……采几块多姿的湖畔奇石,记几个淡远的岁月章回。”如果你是一个文化朝圣者,一定不可错过“吴门人家”。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