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界的“碰瓷营销”为哪般?

标签:
碰瓷营销陈瑞华刑事辩护的艺术19名律师的案例 |
分类: 法律 |
上次律师微信圈聊天调侃某律师,说该律师“碰瓷”莫言说自己小说比他写得好,结果莫言不理他。后来该律师“碰瓷”田文昌律师,说自己才是“中国刑辩第一人”,结果田文昌也不理他。这位律师就碰瓷一位上海知名律师,说他是“勾兑律师”,引起起诉与反诉、刑事自诉,该律师跟着名气见涨。还有一位北京律师,煮酒论英雄品评全国律师,甚至贬损其他律师“从不调查取证”之类,引起被贬损律师的批判,但这位律师也跟着名声远扬。
律师界这种“碰瓷营销”很不可取,虽然短期内“有效”。一则说明自己“名气不够”,需要“碰瓷”知名律师才能“刷存在感”;二则这种律师一旦被人“看破”,即使“不说破”也会遭遇鄙视,何况这种律师必然“屁股不干净”。
律师本该是同行相亲,却象文人那样“同行相轻”,悲夫。律师拿得出手的,应该是有一些成功案例,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而不是自吹自擂自己如何“牛气冲天”。真是这么“牛气”的律师,早就忙于办理大案要案去了,还有闲工夫在网上通过“碰瓷营销”吸引眼球获取案源?谁见过田文昌、斯维江、吕良彪等知名律师动辄针对律师“骂阵”?人家即使要“开火”,也是针对司法体制,而不是律师同行。
最近又有一位律师“碰瓷营销”,矛头指向陈瑞华教授,认为其新作《刑事辩护的艺术》有问题,“访谈”的律师只有两三个是实打实的刑事辩护,其他人不过是很能忽悠的律师,甚至还有两个是许多人都知道的骗子,明里说专业,本地里玩勾兑。我读过陈瑞华《刑事辩护的艺术》,大部分被陈瑞华选取案例的律师我也认识。面对这位律师的“碰瓷”,我只想问几个问题。第一,这位律师办过什么成功案例?拿得出手的案例有哪几个?第二,这位律师如何认识陈瑞华援引案例的19名律师,或者如何调查得出结论即这19名律师至少16人都是忽悠律师?第三,这位律师哪只眼睛看到陈瑞华“访谈”这19名律师,而不是援引这19名律师的成功案例佐证自己的辩护观点?这19名律师的成功案例,这位律师哪只眼睛看到是勾兑的结果?第四,这位律师能拿出比这19名律师更具代表性的成功案例否?自己他有某个成功案例,陈瑞华教授就有义务选取否?第五,不满意陈瑞华教授选择的这些案例就认为这些案例的主办律师至少16人是忽悠律师,这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还是本性就喜欢污蔑?
这位律师比起前面两名“碰瓷销售”的律师,名气要小得多。朋友截屏给我时我时,我还需要网络搜索才知道他是谁,甚至要从同名律师中筛选出来。我询问了两位律师朋友,才知道这位律师出身记者,从业不足10年。一位朋友评价他“有些水平,就是狂”,另一位朋友评价他“不阅卷胡许诺” 、“狂妄”。既然是为名不见经传的小律师,从业也不足10年,对这样的后辈“碰瓷”之语,也就不会引起前年北京某律师煮酒论英雄品评天下律师的热炒。这位律师想走那位律师的“网红”之路,分量明显不够。
“碰瓷营销”也因人而异,自己的斤两不够,也难以碰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