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用错3个人引起的悲剧
(2018-07-18 00:38:28)
标签:
朱元璋刘伯温杨宪胡惟庸 |
分类: 历史 |
朱元璋本可以成为刘秀、李世民那样君臣相守的英主,不料酿成了明朝初年猛将能臣几乎付诸一炬的惨剧。朱元璋用错了3个人,也就造成洪武年间血雨腥风,也造成自己在历史上被展览甚至诅咒数百年。
如果说刘邦从布衣到帝王靠的是“汉三杰”韩信、萧何、张良,那么徐达、李善长、刘伯温就是朱元璋的“明三杰”。朱元璋以李善长、徐达为左右丞相没有错,但以刘伯温为御史中丞就是错。左右丞相的任务是“调和文臣武将”,不要求能力超群,但要求擅长安抚人心。
刘伯温如同张良,应该走堂堂正正的辅政道路,岂能让他充任“纪委书记”这容易引起文武百官反感的“烫手”职务?刘伯温应该是作为李善长的“接班人”,统率文武百官向皇上负责。
杨宪尖酸刻薄,既是“能臣干吏”也是“酷吏”,最适合做“得罪人”的工作,例如担任御史中丞。朱元璋竟然让杨宪担任左丞(副相),杨宪如何辅佐丞相调和文臣武将?
胡惟庸办事能力10倍于李善长、刘伯温,但心胸狭窄,这种人只能做“副手”不能在“主位”。如果胡惟庸一直作为李善长或刘伯温的副手,既能尽情展示才华,又能避免借助丞相职权挟私报复,明朝初年的国家政务必然是高效运转。
人才搭配方面如来佛祖、观音菩萨是“高手”。唐僧业务能力远不如孙悟空,也不是猪八戒、沙僧,但他一则取经意志坚定、绝对服从“领导”安排,二则充满着人情味,心胸开阔、慈悲为怀。以唐僧为取经团队负责人,这才能圆满完成取经大业。孙悟空业务能力很强,但一则意志不坚定,受点委屈就要回花果山,而且杀戮太重。如果是孙悟空做取经队伍负责人,谁能保证他不会“撂挑子”或者跟“领导”讲条件?谁能保证不会一路上野性难改血流成河?
此外,朱元璋要限制武将大权很容易,那就是“出将入相”。洪武元年以李善长为左丞相,以徐达为右丞相兼大将军。洪武六年则李善长以太子太师身份致仕,徐达接替李善长担任左丞相,刘伯温接替徐达担任右丞相,徐达大将军之职转授给卫国公邓愈(邓愈病逝后以宋国公冯胜接任大将军);洪武十一年则徐达以太子太傅身份致仕,刘伯温接替徐达任左丞相,冯胜接替刘伯温担任右丞相,冯胜兼任大将军四出征讨;洪武十六年则刘伯温以太子太保身份致仕,冯胜接任左丞相,汪广洋接任右丞相,曹国公李文忠接任大将军;洪武二十一年则冯胜以太子少师身份致仕,汪广洋接任左丞相,李文忠接任右丞相,颖国公傅友德接任大将军;洪武二十六年,汪广洋以太子少傅身份致仕,李文忠接任左丞相,傅友德接任右丞相,凉国公蓝玉接任大将军。这样逐渐形成惯例,大将立功则入阁拜相解除兵权,由年轻将领指挥军队作战,骄兵悍将被带到战场上,也就不会成为祸害乡里的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