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与赵匡胤,同样欺人孤儿寡母为何褒贬差别这么大?

标签:
司马懿赵匡胤秦人不暇自哀 |
分类: 历史 |
司马懿与赵匡胤都是“欺人孤儿寡母”开创新朝,司马懿却被历代史家否定,赵匡胤却被理解与尊重,为何褒贬差别如此之大?他们不仅都篡权,而且子孙都丢掉半壁江山导致“神州陆沉”。司马懿与赵匡胤相比,“触及红线”太多。
1、篡权时地位不同
篡权时司马懿是“托孤大臣”,赵匡胤是禁军统领。司马懿两次临终托孤,曹丕、曹睿寄之以厚望,希望他是张昭、诸葛亮式的忠良。结果司马懿却篡权,高平陵之变后成为曹魏政权实际控制人。托孤大臣篡权,这已经触及政治红线,历代帝王都担心本朝出现这种奸雄,岂能不全面“抹黑”?即使是司马懿的子孙听到司马懿的天下的时,也伏面而泣,感到羞耻。赵匡胤虽然篡权,但他并不是托孤大臣只是禁军统领,甚至地位远不如朝中宰相。心腹成为心腹之患必然被忌讳,而赵匡胤不是心腹也就没有那么多政治忌讳。
2、篡权时代价不同
篡权时司马懿对曹爽等曹魏忠臣灭族,比起王莽篡汉、曹操擅权都要苛烈得多。而赵匡胤篡权,发动陈桥兵变要求将士尊重前朝帝王与朝臣,除了韩通被杀基本上秋毫无犯。赵匡胤篡权,周世宗的子孙被善待,几乎是“光荣革命”的架势。司马懿对曹爽及其党羽、对王凌等人都是灭族,过于残忍。这种滥杀无辜的“狼性”也就被历代儒家所诟病,刻薄寡恩也触犯了传统政治的政治红线。
3、对士大夫态度不同
司马懿父子对士大夫基本都是屠杀政策,结果是正始年见“名士减半”。司马懿“一朝权在手,就把令来行”,大权在握时士大夫敢怒而不敢言,但司马懿父子毕竟是要死亡的,背后骂名滚滚来其实杀戮能够防止?赵匡胤善待士大夫,甚至两宋对文人士大夫予以礼遇,这也就获得士大夫的“知恩图报”,对赵匡胤“欺人孤儿寡母”尽量予以回护。历史不是胜利者书写的,而是文人士大夫书写的,千百年后胜利的帝王将相谁不是“荒冢一堆草末了”?
4、后代的贡献不同
中国传统不仅有“封妻荫子”,更有“光宗耀祖”。司马家族的智慧似乎被司马懿父子耗尽,西晋其实是“二世而亡”,八王之乱的结果是“五胡乱华”,华夏文化几乎被毁灭。子孙无能,这笔账岂能不记在司马懿头上?赵匡胤子孙虽然也出现过“靖康之变”,但两宋维持了三百年基业,对华夏文化贡献颇大。
5、修史态度不同
司马家族的《晋书》是两三百年后唐朝编修,房玄龄等人修史秉承唐太宗李世民意向,对司马懿等人更多是鞭挞,以显示唐朝仁义而得天下。赵氏家族的《宋史》是数十年后元朝编修,脱脱等人需要以宋朝为正统,这才能说明元朝正统地位。此外,大量元朝的汉族士大夫参与编修,对汉家王朝的同情体现在对赵匡胤及其子孙的偏爱上。
正是这些“不同”,使得司马懿与赵匡胤同样是“欺人孤儿寡母”,司马懿变成“狐媚以取天下”,赵匡胤则是“天命所归”。特别是屠杀文人士大夫,焉不知“刀把子”只能“现管”只能“止乎其身”,而“笔杆子”却可以“无穷”?
秦人不暇自哀而使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