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国如何才能取胜?
(2017-09-05 18:52:29)
标签:
长平之战外交手段军事手段五国联军 |
分类: 军事 |
长平之战使得赵武灵王以来,几代国君励精图治组建的强大赵国军团主力丧失殆尽,东方六国再也没有实力与秦国单独抗衡。长平之战,本可以创造马陵之战那样的战争奇迹,可惜被庸人所误。
秦昭王即位后,与韩赵魏楚都发生过战争。公元前301年垂沙之战消灭楚国精兵2万、公元前293年伊阙之战消灭韩魏联军24万,公元前278年秦国攻占楚国数百年首度郢,公元前273年华阳之战秦国击败赵魏联军,甚至将2万赵国俘虏沉河。长平之战前,秦国与赵国已经处于战争状态。
公元前262年秦国占领韩国野王,切断长平郡与韩国首都之间的联系。长平郡韩国守军向赵国投降,赵国不接受则必然落入秦国之手壮大秦国力量,秦国也不会放弃“远交近攻”先灭三晋在统一全国的战略部署。因此,赵国趁机收取长平郡并无不当。公元前261年,秦国继续进攻韩国,避免韩国在未来秦赵大战中有能力背后骚扰秦军。公元前260年,秦国大举进攻赵国,距离上次赵国名将赵奢挫败秦军的瘀与之战正好10年。
赵国老将廉颇在初战失利后坚守长平阵地不出,平原君也认为廉颇野战不如白起但坚守完全可以胜任。数十万秦军与数十万赵军在长平卷入一场持久消耗战,兵法有云“久暴师则国用不足”,此时比拼的是秦赵两军的后勤补给能力。邯郸距离长平(今山西高平)230多公里,咸阳距离长平530多公里,秦军主力千里迢迢到长平与赵军决战,消耗要比赵军大得多。赵国有缺粮危险,秦国何尝没有缺粮危险?即使秦国耗到最后能够耗尽赵国元气,秦国又能保存多少元气?这也是秦昭王焦虑甚至范雎用反间计让赵国“换将”的原因。
平原君赵胜既然知道廉颇守有余而攻不足,也知道长平之战数十万大军耗费着秦赵两国的元气,那么他就应该立即联合信陵君、春申君等组织新一轮“合纵抗秦”。毕竟,单凭赵国的实力不足以击败秦军。秦灭六国的战略不可改变,秦国血洗了楚国、魏国、韩国,督促魏国与楚国出兵重演一次“攻其必救”的马陵之战,这才是上策。秦军主力在长平之战中势成骑虎,魏楚为首的“多国部队”进攻函谷关威胁关中甚至直捣咸阳,秦国当如何?秦军主力回救,赵军必然衔尾追击。秦军主力不回援,关中必然不保——信陵君就曾带着五国联军攻入关中。900年后大唐基业差点就毁于这种“两难”中,幸亏窦建德没有听从谋士建议趁着王世充牵制唐军主力直捣关中“攻其必救”,而是傻乎乎在虎牢关与李世民大军决战。
如果平原君一方面支持廉颇为主帅坚守长平阵地消耗秦军元气,甚至推荐“熟读兵书”的赵括作为廉颇的助手“实习”作战事务;另一方面派说客鼓动春申君、信陵君组成五国联军“合纵抗秦”攻入函谷关,则长平之战成为秦国的“伤心之战”。尤其是春申君,作为楚国的摄政大臣,完全有能力决定出兵救赵,唇亡齿寒这些能臣不会不懂得。等到平原君说服信陵君、春申君组成大军救援赵军,那已经是长平之战赵军主力丧失殆尽后的邯郸保卫战,为时已晚。
平原君对长平之战不够尽力,既没有组织赵王派使臣与秦国和平谈判导致列国观望,有没有努力说服春申君、信陵君组织大军“伐秦”,也就让这难得的一次重创秦国的机会错失。当年魏国主力远征邯郸,齐国十万精兵“围魏救赵”,作为兵家大师的信陵君等人岂能不知?秦国对外交手段极为娴熟,甚至张仪、范雎等人都是纵横家出任宰相,这才能拆散六国反秦联盟,避免当年魏国、齐国被“群殴”的局面。平原君不懂得外交手段,只知道军事手段,长平之战焉能不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