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在朗润会议室听卓凡“二当家”徐向辉律师主讲《互联网时代下青年律师成长》。徐律师结合他从事律师行业20年的经历,谈青年律师成长特别是如何借助互联网快速成长。我也有些自己的故事,总结下来与网友分享。我与徐向辉律师、章利兵律师今年都进入广东律师学院教师库,“试讲”就是使用PPT。
从事律师之前,我已经工作多年,互联网早就在使用,甚至2007年底已经在新浪开设“一梭烟雨”博客。从事律师以后,还是喜欢定期写写博客,但并没有意识到新浪博客可以给我带来诸多便利与帮助。
那时裁判文书还很难在网上搜索到,但一些有成功案例的律师习惯在博客中晒自己的经典辩护词、答辩状、代理词。他们“嘚瑟”的同时,也给我提供了技术支持——遇到不熟悉的案例,我查一下别人的法律意见法律文书足矣,然后编辑修饰可以提交给办案机关参考。
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在黄冈中学任教多年,讲课是我的长项。在入职最初两年我几乎每年都有10次左右公益讲座,深入学校、企业“讲课”。这些公益讲座让我在老乡群体里面“混脸熟”,产生了大量的人脉,这也是最初案源的基础。做老师时经常要做课件,PPT经常使用较多,在讲座过程中也发挥了不小作用。
我实习期间协助魏展谦律师处理了184家业主与开放商房产纠纷的案件。魏律师繁忙之余也让我接待媒体采访,这也就建立起与南方都市报等媒体的业务联系。我喜欢读书写作,媒体记者内心都是文人,共同爱好基础上“业务联系”变成“私人感情”,并逐渐发展为惠州地区各家媒体都有“私人联系”。他们有热点问题找我“律师点评”,我有新颖案件找他们“爆料”,与媒体之间良性互动。惠州电视台“房产家园”、“以案说法”、“法治惠城”,我都是常客。即使我转向刑事辩护多年,依旧参与房地产、婚姻家事、劳动保障等案件解读。借助媒体,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分析能力与表达能力,而且获得更多“陌生人”案源。
我的博客曾经是以历史、政治、军事为主,我一直是“军事发烧友”。近几年我撰写的法律博文比历史博文更多,一些有分量的博文也被《信息时报》等纸媒与“中国律师”、“尚格法律人”等网媒转发。我的微信公众号、微信朋友圈发布的文章基本都是来自我的“一梭烟雨”博客。这些文章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尤其是专业探讨文章获得网络关注,“陌生人”案源也就从本地拓展到外地。我曾“晒”了一桩2435万元网络诈骗电子质证成功推翻法院“刑期等于羁押期+上诉期”的案件,随即给我带来网络诈骗案件。更为重要的是,我在新浪博客认识一批知名律师甚至“当红”律师,与他们共同探讨法律问题,“跟着走”也获得更快提高。
不过,我的“网络推广”比较谨慎,例如基本不参加“有偿服务”,即使是知名出版社的需要律师付费的“案例精选”、专业网站的付费服务。虽然几千元钱对执业近十年的律师而言只是一顿饭的成本,但曾经做过教师的我似乎有些文人的“假清高”。我的态度是你可以免费用我的稿件,但我不愿意付费“买版面”。
互联网时代,现在青年律师的成长比我们当年更容易,例如他们可以借助“裁判文书网”分析某法院相关案件的裁决,他们可以借助个人微信公众号“晒”自己的经典案例与法律思考,可以借助PPT说服办案机关说服潜在委托人。青年律师最大的资源就是时间成本低廉,他们可以“劳动密集”,无须过于担忧“机会成本”。当然,今天的青年律师更多是从学校毕业直接走上法律行业,不象我们八九上十年前那批青年律师,有过七八年甚至十几年的工作经验属于“带艺投师”。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经历去尝试,成长为熟练律师也就在三五年后水到渠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