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不仅完成了中国“最励志”的个人创业,而且完成了盛唐以来汉族政权的“最强大”军事伟业。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自南向北完成全国统一的帝王,是中国历史上唯一肃清塞北大幕的开国帝王。刘邦要把匈奴留给子孙,李渊要把突厥留给儿子,朱元璋却自己派出大军深入蒙古大漠,甚至在大将军蓝玉凯旋归来时称道其是自己的仲卿(卫青)、药师(李靖)。朱元璋即使进行“政治大清洗”,也是限制在“官场”,民间依旧是“休养生息”,大规模军事行动也是选择在农闲时节“不误农时”,康熙皇帝称赞其“治隆唐宋”并非溢美之词。
不过,朱元璋却犯了唐太宗李渊同样的政治错误——不愿意改立太子。李世民功勋远远超过李建成,李渊不愿意“废长立幼”导致玄武门之变,李建成、李元吉子孙被杀戮殆尽,影响较小。而朱元璋在太子朱标死后竟然不愿意改立四皇子燕王朱棣为太子,直接导致明朝初年血雨腥风。
1392年皇太子朱标病逝,此时朱元璋完全应该“长幼有序”改立皇四子燕王朱棣为太子,不仅是因为燕王朱棣在余下的儿子里能力最强,而且明朝开创需要“长君”。朱元璋竟然立年仅15岁的皇孙朱允炆为太子,如何能镇住开国将帅?为了避免“幼主”受到伤害,朱元璋就重演刘邦夫妇杀功臣的那一幕,这就有了1393年凉国公蓝玉被杀牵涉一万五千文武官员及其家属的“蓝玉案”、1394年颍国公傅友德被灭族的血案、1395年宋国公冯胜无辜被杀案,开国开边猛将付诸一炬。刘秀、李渊、赵匡胤不需要“杀开国功臣”,很重要的一条原因就是“国有长君”。
朱元璋如果以燕王朱棣为太子,不仅可以避免留下刻薄寡恩杀戮功臣的骂名,而且可以避免引发皇族内战的“靖难之役”,也就无需造成明朝巨大政治内伤。如果以燕王朱棣为太子,至少朱允炆及其忠臣不需要复出生命乃至家族代价。朱元璋名正言顺册封燕王朱棣为皇太子,甚至一直让朱棣镇守北平府,临终时召回朱棣入继大统,以后形成“太子守边”惯例,既能避免皇太子卷入朝廷纷争,又能锻炼皇太子治国治军能力,也许明朝是另一幅景象。
可惜,朱元璋不愿意改立太子,造成屠杀功臣、皇族内战的灾难。若干年后明神宗朱翊钧想立最宠爱的皇子福王为太子却被群臣阻挠,若福王朱常洵为太子,既没有明光宗朱常洛早死的政治不稳,也没有明熹宗朱由校短命无嗣的政治混乱,也许明朝是另一幅光景。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