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明世纪婚礼,引起网络热潮,其中不乏“道德批判”之声——认为黄晓明婚礼太浪费,质问他为何没有把这高昂的花费用来做慈善。甚至在烟雨先生的朋友圈也不少人持这种质疑观点,于是趁着早晨的时光,一边品茶一边闲谈,与网友分享我的观点。
舆论监督应该是针对“公权力”而不是“私权利”,前者需要警惕“公权力作恶”,后者需要尊重“私权利自由”。黄晓明婚礼花费只要不是“公款消费”,那就是“私权利自由”,舆论监督需要的是充分尊重,而不是以道德说教甚至道德绑架。官府的道德说教已经令人生厌,民间人士的道德说教只能让人反感——“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不能分清“公权力”与“私权利”的边界,用“道德讨伐”侵染私人领域,这其实是另一种“无法无天”的“傲慢与偏见”。把本该是警惕“公权力作恶”的舆论监督焦点转向侵扰“私权利自由”,其结果只能是损害个人自由权利,“道德审判”的“舆论暴政”堂而皇之出笼。
新闻记者热捧明星生活,这也是“去政治化”的必然结果。民众不再关心政治家的“军机大事”而是关注明星人物的“生活琐事”,这其实是一种社会进步。今天的媒体除了极少数财政供养的“机关报”可以不关心“发行量”,绝大部分媒体必须按照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方式来保证生存,这种新闻热捧背后,是民众对“政治新闻”的无声抗议。一些人认为新闻记者应该“针砭时弊”应该为民众“鼓与呼”,这当然也没错,这些人完全可以阅读《南方周末》、《杂文报》等报纸而不是强求新闻记者尤其是娱乐新闻记者去扮演“思想启蒙者”的角色——即使是这些批判者,也只能在网络上表示不满却不能街头抗议甚至躲在海外,他们也知道“明哲保身”,何必苛求那些为稻粱谋的新闻工作者?
至于科学家屠呦呦的热捧远不如娱乐明星黄晓明,焉不知正常社会恰恰“被消费”的才被“热捧”?科学家屠呦呦得到的是尊重而不是曝光,黄晓明被娱乐热捧其实是一种市场消费,认为科学家没有娱乐明星那么“被消费”,这才是对科学家的一种亵渎。此外,下里巴人与阳春白雪,本就是前者妇孺皆知后者曲高和寡,焉不知对科学家屠呦呦“不热捧”才是“高山仰止”?即使是在今天欧美日本,哪一位舆论明星的“风头”是政治家、科学家乃至思想家可以媲美?
告别伟大与崇高,这才是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