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其实这场世界大战本可以避免。
第一次世界大战难以避免,德国当时是全球头号军事强国与欧洲头号经济强国,具备发动世界大战的资本。要制止德国发动世界大战,无论是英国法国还是美国俄国都力不从心,只能是英法俄甚至日美“合纵”抗击德国的挑战。美国当时虽然是世界头号工业大国,但军事力量远不如英法等老牌军事强国,更不如兴起的德国。美国参战对英法而言更多是源源不断的战略物资支援,联军总司令也是法国人福煦元帅而不是美国人潘兴。
第二次世界大战却是完全可以避免。无论是德国还是日本,无论是工业生产能力还是军事实力都不如美国与苏联。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德国还面临着英法的“联合遏制”——英国海军与法国陆军联手,这是德国不可抗拒的强大力量。何况,还有苏联作壁上观。正是英法对德意的绥靖与美苏对德日的纵容,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不可避免。
1931年日本入侵中国,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只要对日本经济制裁例如禁止成员国向日本输出可以用于战争的战略物资,日本毫无疑问难以进一步扩大侵华。1935年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不仅“国际联盟”没有对意大利进行石油等战略物资禁运,而且英国控制下的苏伊士运河依旧向意大利运输军用物资的船只敞开大门。正是这种纵容侵略的政策,助长了法西斯国家的嚣张气焰,使其侵略力量进一步增强,直到威胁英法本身。
1936年希特勒采取冒险政策进军莱茵兰“非武装区”,法国很容易对“世仇”德国进行干涉。问题是此时无论是法国还是英国,空有百万大军却对并未成长起来的德国军队及时予以制止。于是希特勒通过“强硬”政策提高了政治威信,后来进一步采取冒险政策吞并奥地利并占领捷克斯洛伐克,英法竟然坐视不管。1939年德国偷袭波兰,英法对德国宣战,竟然不是象第一次世界大战那样派出海军封锁德国海岸线从而限制德国军队的活动范围,也没有即使在西线发动进攻缓解波兰的压力,更没有出动战略空军破坏德国工业城市与交通线,于是德国从容击败波兰解除东线威胁,再调转枪口对付英国、法国。英法完全有能力在德国军事力量脆弱时对其致命一击,而不是寄希望于德国不会进攻西线。
苏联在1928年进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热那亚会议后苏联与德国的合作固然增强了苏联的工业与军事实力,但更壮大了德国的工业与军事实力。德国与苏联共同瓜分东欧,对苏联而言既是机遇又是危险。德国出兵进攻法国、比利时、荷兰,这完全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施里芬计划”的再版,此时苏联应该象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一样出兵德国东部缓解法国军事压力。一旦法国崩溃,德国很容易按照新版“施里芬计划”后头“收拾”苏联。英国从来都不是陆军强国,一旦法国崩溃就意味着苏联要单独面对德国的进攻。苏联的短视,导致德国突袭苏联时苏联遭受巨大损失,几乎是拿破仑进攻莫斯科的再版。那时英国、西班牙牵制着拿破仑,这次则是英国牵制着希特勒,最强大的美国则继续观望。没有“负责任的大国”承担阻止战争的责任,于是“老三”德国竟然挑起了世界大战,怪哉。
美国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超级大赢家”,新一轮国际战争美国继续“坐山观虎斗”。正是美国战略物资与军事贷款的支持,纵容甚至鼓动日本充当“马前卒”在东亚扩张。即使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来甚至是1937年“七七事变”以来乃至1940年日本侵入东南亚以来,美国一直都是日本头号战略物资与武器弹药供应国。正是美国的纵容,才有日本企图独霸东亚乃至独霸亚太地区的野心。美国的“养虎为患”,最大的受害者是与日本处于交战状态的中国。美国直到1941年才意识到日本扩张的可怕,这才有军事禁运与要价越来越高的和平谈判。珍珠港事件后,美国正式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二十六国”结成反法西斯同盟结束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巨大破坏性,引起美苏英等国的反省,这就有“联合国”的出现。此后再也没有企图挑战世界秩序的“世界大战”出现,一方面固然是核武器等终极武器的出现使得世界大战没有赢家,另一方面则是“联合国”不再象“国际联盟”那样纵容侵略战争的肆虐。“联合国”旗号下进行一系列经济制裁与军事制裁,很大程度上避免了日本入侵中国、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德国吞并奥地利这种“强权”的出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本可以避免,却因为英法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与美苏的纵容,导致一场人类大劫难的出现。英法力量有限无可厚非,美苏实力雄厚却作壁上观,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更加惨烈。“联合国”需要“大国合作”,这是共同制止侵略战争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