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的经济颓势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欧美国家的“萧条”极为相似,那就是“投资过剩”导致经济过热。无论是英国的“撒切尔主义”还是美国的“里根主义”,都是逆凯恩斯主义模式,通过“简政放权”刺激经济恢复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英美等国走出了“萧条”走向了繁荣,中国与欧美市场“捆绑”在一起也获得经济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苏联却步履维艰,经济衰退导致政治危机,这就有了“八一九”政变与苏联解体。
中国要扭转经济颓势很简单,那就是将“简政放权”的“供应学派”模式全面贯彻。美国当时采取减税、减货币发行、减政府干预、减公共开支来完成,但为了拖垮苏联经济则继续增加军费甚至设置“星球大战计划”骗局。中国应该全面借鉴美国当时的经济政策,从而扭转经济颓势并打破出卖土地资源获取发展的粗放生产方式。
减税,中国应该全面废除限制交易的税种以及设置不合理的税收,逐渐把国家财政收入尤其是地方财政收入主要来源转移到个人所得税和企业所得税上来。只有废除限制交易的税种(例如我国房产交易需要交纳16种税费),才能促进商品交易发展市场经济。中国税收改革的方式应该是精简税种,例如保留关税、消费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矿产资源税、土地资源税、遗产税、赠与税、物业税、印花税、保险税,和平时期税收总额不得超过国民收入15%。其中地方税收60%以上来自个人所得税与企业所得税,这才可以推动地方政府关注个人所入与企业利润。
减货币发行,那就是严格通货膨胀率。欧盟标准是通货膨胀率不超过3%,中国可以放宽一点,但不得超过5%。只有货币坚挺,这才可以保证货币信用。此外,人民币的汇率不能长期人为压力,而应该适当“升值”。人民币不应该紧跟美元,而应该在美元、欧元、日元之间获得平衡,如同中国石油价格的参考标准。
减政府干预,其实就是从分尊重市场价值规律。国家颁布《市场经济调整法》,明确只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较大的市以上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才有权对市场经济进行干预,即使是国务院也应该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批准才可以干预市场经济,从而避免政府滥用权力。这也就意味着没有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的政府行政干预措施尤其是国务院一系列“限价”、“限贷”、“限购”措施全部作废。按照世贸组织规则,政府只能出于国家安全或环境保护的需要根据法律授权对经济予以干预,中国政府公然违背世贸组织规则,不仅造成国家影响不良而且严重束缚经济健康发展。
减公共开支,在我国应该属于压缩军费政费开支。中国的军费显然过高,应该将军队规模压缩在150万左右并从应届高中毕业生中选拔新兵。中国应该暂停大规模军备扩张,仅仅发展制空歼击机、战略轰炸机、两栖攻击舰、导弹护卫舰、装甲步兵车、武装直升机这些急需武器。国家机关则实现网络办公,充实基层办事人员的同时全面削减办公室人员,凡是能够通过行政合同委托给个人或法人提供服务的,一律不再纳入公务员编制。
增加大众福利,美国是公共福利过高才需要削减公共福利,中国则是需要增加大众福利。增加大众福利也很简单,教育方面就是中央财政负责公立中小学校舍建设与教师公寓建设,省级财政负责公立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不低于本级政府公务员120%),基层财政负责学校日常开支;卫生方面则是中央财政负责乡镇卫生院、县区人民医院与妇幼保健院场地建设与医护人员公寓建设,公立医院实行“个人负责制”,任何医生获得的医疗服务都可以获取60%的医疗费作为酬金,并可以聘请其他医生护士提供服务,还可以租用医院医疗设备;国家机关应该尽量合署办公,建设专门的政府办公大院,除公安机关等少数特殊部门外,一律迁入办公,腾出来的办公楼也就可以改作民用甚至商用,法院与检察院不属于政府机关则需要另设办公大院。办公大院一律采取庭院模式,周末可以对外免费开放,这才是“群众路线”。
“三板斧”砍掉经济投资过热,增加大众福利则保证全民受益。当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学校教职工、医院医护人员、大型企业职工可以在单位获得“公寓楼”(两室一厅与三室一厅两种,未婚人员则居住在集体宿舍),也就使得“楼市”直接“退烧”。常住人口(每年居住超过300天,旅游、住院除外)超过1000人可以成立社区居民小组,常住人口超过6000人可以成立社区居民委员会,常住人口超过4万人可以成立集镇,常住人口超过8万人的集镇则可以改为街道,常住人口超过30万的若干个集镇与街道则可以成立县级市,常住人口超过150万的县级市则可以升格为较大的市。与此同时,那些人口不足的较大的市、县级市、街道、集镇、社区居民委员会则应该“降级”甚至裁并,这才可以推动经济发达地区接纳外来人口。
"简政放权"之下,“发改委”这种纯粹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应该撤销,“商务部”负责非农业经济事务,“农业部”负责农业经济事务,“工商行政管理局”也就成为“商务部”下属机构。国人办企业,政府登记备案;国人企业初办,政府免税支持;国人企业盈利,政府依法征税;国人企业困难,政府提供破产保护。这样的政府才是对国人负责的政府。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