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
(2014-02-19 07:34:38)
标签:
陈鹤琴
最后一名
教育
黄冈中学
|
分类:
教学
|
陈鹤琴这句“只有教不好的老师,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所谓教育名言流毒难尽,在黄冈中学任教师就被某的校长援引过,被同事取笑为“名为丑化老师,实为美化老师,最终是自打嘴巴”——这其实就是“教师万能论”与“教育万能论”的翻版。不要说陈鹤琴仅仅是幼儿教育专家,根本没有给中学生尤其是叛逆期的高中生上过课,而且他如何保证身体力行把自己的学生全部教好?如果单凭老师就可以把学生教好,那还需要学生自身素质否?陈鹤琴这句话听起来似乎很振奋人心,其实是对学生主动性的蔑视,将学生完全看成流水线上的产品,似乎只要有一流老师就可以保证“生产”出一流学生。这种无稽之谈的教育名言,如同那句“那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广告,完全是赵本山“大忽悠”的山寨版。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学生与好老师相互匹配才有好的教育成果。学生分为三种人,第一种自我成才,第二种批评教育成才,第三种批评教育不成才。老师能够发挥作用,只能是前两种人。如果教育万能,那么就不需要少管所、教育这些管教部门,也不需要警察、法庭这些暴力机关。如果按照陈鹤琴的这种说法,一个国家只需要将一流人才匹配到教育一线就可以取消暴力镇压部门,这显然是极其荒唐的。为什么现代教育研究比中国发达得多的欧美日本尤其是注重基础教育的德国出现这种“著名论断”,仅仅是陈鹤琴这位1957年够不上“右派”的所谓教育家提出了这种天才发现?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来没有那所学校那个老师能保证自己的成材率100%,显然陈鹤琴所称道的好老师人类历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即使是“伟大光荣正确”的某党,它的党校岂不是人才荟萃?该党党校也是培养大批“前赴后继”的“酒精考验”先进分子,按照陈鹤琴的教育名言,岂不是党校教师集体挨板子?
某同事提到学生难管,我给他提出的意见就是,第一种学生不需要管(自由放任),第二中学生认真去管(教育成才),第三种人口头管管(愿意听就批评教育,不愿意听就自由放任)。教师从来都不是万能,学生不可能人人可以教好,对于第三种学生只要他不破坏课堂纪律或者不严重破坏课堂纪律就行,教师不需要与少管所、少年监狱抢饭碗。我在从事教育期间,学校的要求是满意率不低于60%,我自己的要求是学生满意率不低于80%,但是我从不奢望满意率100%。只要绝大多数(80%以上)学生满意,那么这位老师就是成功的老师。没有人可以让所有人满意,但无论是教育者还是服务者,你需要绝大多数人满意。
记得某位校长提出“从最后一名抓起”的奇谈怪论,我就取笑说这位校长的学生总是考“最后一名”。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