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七雄长城
(2012-12-26 17:35:11)
标签:
战国长城七雄匈奴文化 |
分类: 随笔 |
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完成于战国时期的齐长城,西起黄河河畔,东至黄海海滨,迤逦山东十三县,长达千余里。齐长城又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所筑长城中现遗迹保护较多的一处,它建筑在起伏连绵的泰沂山脉的山岭之中,虽沿线有平谷之地,但多为山岭,长城依山就势而筑。其建筑宏伟,规模壮观,凝聚着二千五百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勤劳与智慧,也体现了春秋首霸和战国七雄的东方泱泱大国的强盛雄风。
齐长城位于齐国南方边界线上,用于抵御南方强大的楚国、吴国和越国。后来越国灭亡吴国,楚国灭亡越国和鲁国,齐长城直接面对楚国威胁。
楚长城——史称万城,又称方城。楚长城的全线分布情况,此前论者将其分为北线、东线、西线三部分,整体轮廓略呈“∩”形,故称方城。长期以来,楚长城只存在于文献中。结合文献和前期掌握情况,楚长城主要分布在豫南的平顶山、南阳、驻马店、信阳4个地级市的25个县(区)。
楚长城位于楚国北方边界线,用于抵御晋国(三家分晋以后是魏国)的威胁。
燕长城——穿越通辽市南部奈曼旗和库伦旗,境内段长徼约125公里。燕长城从赤峰市敖汉旗宝国吐苏木荷叶花嘎查延伸进入奈曼境内土城子乡的高和,经七家子、杏树园子等村,直达牛河边,后以河代城,北溯20公里,又起自牛河东岸继续向东延伸,经蛤蟆山北麓、扣根南、朝阳沟等地,伸向库伦旗平安乡的西下洼,再向东延伸,直至库伦旗先进苏木,然后进入辽宁省阜新县境内。
燕长城位于燕国北方,用于抵御匈奴民族和东胡民族的威胁。
赵长城——横亘于包头市辖区的中部,位于固阳县境内的大庙村,大约在赵武灵王二十至二十六年(公元前306-前300年)修筑。它迤逦于阴山南麓的群峰丘陵之中,山南是狭长的土默川平原,水草肥美,古代是兵家必争之地。站在土筑长城之上眺望,可隐约看到这段从大庙起,东向边墙壕村,西向昆都仑区的古迹。赵长城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长城,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保留比较好的一段在包头至石拐公路10公里处。
赵长城位于赵国北方,用于抵御匈奴民族的威胁。
魏长城——起源于陕西华山北麓,经过韩城境内沿黄山西北上,穿过黄土高原,进入内蒙古准格尔的马栅、黑岱沟、十二连城等地。终点在包头的固阳境内,是战国时秦国与魏国的分界线。据探测华阴魏长城的起点在朝元洞东南约150米处的华山山麓,东边是长涧河,夯土建筑在距地表约5米的生土上,推断魏长城是利用较高的山麓地势构成的。华阴魏长城沿着弯弯曲曲的长涧河向北伸延,随着河道的拐弯长城的弧度也较大,有的略呈直线。
魏长城位于魏国西部,用于抵御秦国的威胁。
韩长城——韩国地处河南中西部,西邻秦、南邻楚,东北魏接壤。它与秦、楚的国界主 要是以豫西南的山地为分界线,自然天成,但与魏国的国界线却比较复杂,特别是魏国迁都大梁后,两国的利害关系也比较密切。因此韩国也修筑过长城,用以界定两国边界。韩长城遗址位于荥阳与新密市交界处,约建于公元前356年。
韩长城位于韩国东北部,用于抵御魏国威胁。
秦长城——由甘肃静宁县入境,进入宁夏西吉县,沿葫芦河东岸北行,经西吉县将台乡的东坡、保林、明荣村后,于将台乡的东南侧折而向东,进入马莲乡;又沿马莲川河东北上,经红庄乡,穿滴滴沟,至孙家庄南,折向东,过海子峡于吴庄北,绕固原县城西北10里的长城梁、明庄、郭庄,到达清水河西岸。在次,长城分为内外两道:一道由海堡开始,绕乔洼,过清水河,至郑家磨,又沿河岸南下到陈家沙窝,与前道长城合并,尔后进入固原东山,经城阳、孟源等城进入甘肃省镇原县境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