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王朝经常面对强敌,尤其是在“技不如人”的时候不得不卑辞重币“小心伺候着”。国人提起历史,当然崇尚汉唐而不堪两宋,尤其是陈汤“犯强汉者,虽远必诛”很容易激起民族强大的自豪感。其实熟读历史的人都知道,汉唐辉煌的基础上,是长期“韬光养晦”的结果,对外“卑辞重币”避免在力量不够时毁于强敌之手,对内“励精图治”发展壮大国家实力。如果说汉初仅仅是“和亲”,即使冒顿单于羞辱吕后也无损朝廷纲纪,那么唐初对突厥不仅“纳贡”更要“称臣”,这可是中原王朝历史上首次对异族“俯首”。这种自损“国格”的方略也只有汉唐这样恢弘气概的王朝能够“隐忍”,所谓“苦心人,天不负”。正是有汉唐初年的“韬光养晦”,避免了与强盛时期的匈奴、突厥玉石同焚,才有后来霍去病封狼居胥“漠南无王庭”、李靖阴山大战俘获颉利可汗。至于汉元帝时陈汤扬威于异域,那也是在汉武雄图之后的小夜曲,西汉已经熬过了建国初期的休养生息隐忍不发。
宋朝一开始就没有汉唐的决心,即使是军人皇帝赵匡胤也只是想到如何“安内”而不是“攘外”,对于汉唐故地的幽云十六州,赵匡胤从未想到过在自己有生之年凭借多年征战的精兵良将“光复塞外”。而后来的文人皇帝赵光义两次北伐失败只能对契丹采取守势,暗弱的宋真宗赵恒、宋仁宗赵祯更是对契丹、西夏“花钱买和平”,这就是“岁币外交”。后来的南宋当然沿用北宋“岁币外交”,几次宋金和议基本都是大把撒钱,从未想过“光复中原”,于是只能积贫积弱,最后毁于胡虏之手。
后来的当政者,是汉唐旧事还是两宋败章,是“韬光养晦”还是“岁币外交”,自有后人评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