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饭后看看经济学,上上网,也是每天的“必修课”,有“饭局”的除外。经济学家对于“效率与公平”的论述,有一种最简单的方式,那就是“分粥”。假设有7人组成的小团队,他们都是完全平等的团队成员,想通过制度创新来解决每天吃粥问题,即要在没有任何计量刻度的情况下平均分配一锅粥,先后采取了以下规则:
第一种,指定一人专业分粥。最初几天还能做到公平,但是很快这位“专业人士”就开始给自己多分粥,于是换了一人来分粥,依旧是分粥者给自己分得多——权力导致腐败,坏的制度只会“逼良为娼”。
第二种,指定一名专业分粥,在指定一人监督分粥。起初比较公平,但是很快分粥者与监督者“狼狈为奸”,他们两人给自己分粥多给别人分粥少——监督权与执行权随时会“勾结”形成“结构性腐败”。
第三种,谁也信不过谁,于是大家轮流分粥,结果当然是每个人“当值”时吃得饱,其他时间吃得少,不仅浪费资源也导致相互之间的猜忌——没有分配制度的“轮流坐庄”其实是一种无政府主义。
第四种,大家民主选举产生一名德高望重的分粥者,这位“道德标兵”开始还能公平分配,但是不久依旧未能“免俗”成为第一种的再版——道德在利益面前苍白无力。
第五种,大家民主选举一个分粥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公平基本做到了,可是监督委员会与分粥委员会因为各种程序和实体纠纷导致耗时耗力,等到“多数表决”定下来,一锅粥都凉了——民主进入管理层面就变成了负累,管理层需要的是科学决策与专业执行。
第六种,每人都有分粥否决权,结果为了分粥相持不下,连冷粥也没有了——“自由否决权”完全颠覆了公平正义,结果再次沦为无政府主义。
第七种,大家每天轮流分粥,但是分粥的人最后一个领粥,结果当然是每次分配很公平,分粥者知道只要分配不均匀,那么自己必然只能拿到最少的粥——执行权与受益权的分离才能保证公平正义。
从分粥故事得出国家政治管理,最好的方法当然是分粥者(政府)最后一个领粥(收益),这就是欧美国家规定公务员薪酬按照职工平均工资变动的制度设计,从而逼迫政府公务员只有提高职工平均工资才能够提高自身收益,这也就保证政府征收的税费只能提供公共服务而不能为政府成员服务。
如果我国通过立法来规定,全国的税收与行政收费直接纳入国库统一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决定用途与分配,并规定政府成员的薪酬全部“货币化”并与所在地职工平均工资挂钩,那么“政绩工程”、“收费政府”也就逐渐被“收入工程”、“服务政府”所取代,因为政府成员只有想办法刺激经济增长并提高职工收入才能提高自身收益回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