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三国大将,小说家当然只看“武力”而不是“武功”,因此“斩将夺旗”的吕布、赵云、典韦诸位一流的敢死队队长角色爆得大名。其实,所谓名将向来是“连百万之师,攻必克战必取”的运筹帷幄者——从孙武到孙膑,从吴起到白起,我们何曾听说过他们冲锋陷阵身先士卒?因此,笔者所认为的名将,当然是“三军司命”的统帅,而不是拼勇斗狠的打手。因此,那些一勇之夫不能入笔者的法眼。
1、曹操——说曹操是三国第一名将,应该争议不大,破黄巾、讨董卓、击陶谦、败张绣、擒吕布、诛袁术、定河北、取荆州、平关中、收汉中,虽然遭遇过多次失败,但是曹操也是胜多败少,奠定了曹魏帝业。如果说曹操有什么长处的话,那就是百折不回,即使经历赤壁惨败依旧傲然屹立,比起官渡之战一蹶不振的袁绍、猇亭之战一病不起的刘备,曹操的心理素质毫无疑问帮助他一次次重整山河。如果说曹操有什么短处的话,那就是成为孙策的升级版,喜欢事必躬亲,逞千里之能而不是万乘之才。如果曹操官渡之战后坐镇邺城,派出“五子良将”在谋士支持下开辟数个战场,也许早就统一天下了。
2、周瑜——说周瑜是三国第二名将,应该有一定争议。不过,周瑜辅助孙策以区区3000兵马占据江东,与张昭成为孙策一武一文左膀右臂,又辅佐孙权安抚江淮并在赤壁击败三国第一名将曹操,这等功勋比起他人无须多论。“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种神韵也只有曹操青梅煮酒、横槊赋诗可以媲美。西晋灭东吴,诸大臣向晋武帝祝贺,骠骑将军孙秀却感叹孙策弱冠以一校尉创业,而这功勋章里却要大半归于周瑜。可惜周瑜英年早逝,否则西川也许沦入东吴之手,中国很快出现南北朝。
3、陆逊——说陆逊是三国第三名将,应该说争议颇大,至少诸葛亮、司马懿与其在伯仲之间。不过,鉴于诸葛亮征南蛮以强打弱,诸葛亮北伐劳而无功,司马懿对付诸葛亮以逸待劳坚守不出,那么陆逊初出茅庐协助吕蒙袭取荆州,独当一面挫败一代枭雄刘备,也就难能可贵。东吴书生典兵,前有周瑜后有陆逊,可惜孙权不思进取自毁良将,一代名将郁郁而终。
4、诸葛亮——说诸葛亮是三国第四名将,其实也是与陆逊、司马懿相比较而言,其平定南中、北伐甘陕,也诸实不易。关羽折损了荆州劲旅,刘备毁耗了益州精锐,孟达投奔魏国,诸葛亮几乎是只手支撑着偏安西南的危局。既要安抚内忧,又要抵御外患,而且是与曹魏名将司马懿对阵,能够不落下风已经难得,何况能够迫使司马懿坚守不出?当年曹魏敢于与诸葛亮对阵的大将几乎都被杀败,诸葛亮成了中国的汉尼拔,司马懿则是中国的费边,诸葛亮北伐劳而无功不是对手的强大,而是司马懿“坐食而制之”的持久消耗战的可怕战略。
5、司马懿——说司马懿是三国第五名将,其实他与陆逊、诸葛亮也是在毫厘之间。不过,司马懿面对的是孟达、公孙渊这些二流角色,其取胜也就理所当然,当司马懿遇上诸葛亮这样的一流对手,也就只能“坚守不出”玩起了“后勤消耗战”。对司马懿的美化来源于《三国演义》,其实看过《资治通鉴》的都知道,街亭之战根本与司马懿无关(张颌是曹真部下),司马懿对诸葛亮也只有招架之功没有还手之力,只能靠着曹魏“家大业大”不惜人力物力损耗“长期坚持”最后拖死诸葛亮。
6、刘备——说刘备是三国第六名将,也许许多人不以为然,刘备的军事指挥能力这是让人不服。不过,曹操敢说天下英雄“使君与操耳”,周瑜敢说“刘备天下枭雄”,陆逊敢说刘备“曹操尚忌之”,此人的本事也不是《三国演义》所贬损的那样只能“哭”出来。刘备从救徐州陶谦起即与曹操交战,结果北方数雄轸灭,也只有刘备溃而不败,能在第一名将手下“过几招”甚至割据西南,这本事不容低估。后来割荆州、取西川、争汉中,刘备逐渐展示了一流名将的风范,曹操只能退守关中,要知道当时诸葛亮留在成都,并非《三国演义》那般常伴刘备左右。至于猇亭之败,刘备一方面也是心力交瘁,另一方面陆逊本土作战的优势帮忙不少——刘备军队漫长的后勤补给,水军又是东吴优势,陆逊有属于一流干将,后来的失败也在所难免。
7、吕蒙——说吕蒙是三国第七名将,也许有些意外,包括笔者自己。不过,读过《三国志》和《资治通鉴》的都清楚,吕蒙这位从小兵成长起来的军事统帅,其征战能力与周瑜、陆逊也是在伯仲之间。无论是与刘备争夺湘南,还是夺取荆州,甚至劝说孙权立船坞据曹,都是可圈可点。作为东吴四都督中唯一行伍出身的吕蒙,也许文采不及周瑜、鲁肃,儒雅不及周瑜、陆逊,但其临机决断、攻城拔寨毫不逊色。吕蒙唯一的不幸就是没有多活几年亲自击败刘备,这位孙权亲手提拔的名将病故于袭取荆州战后,如同巴顿将军一样成为绝响。
8、钟会——说钟会是三国第八名将,也是争议不少,其与邓艾、姜维难分胜负。不过,钟会一方面作为司马师首席智囊平定淮南叛乱“算无遗策”被司马师尊为“吾之子房”,另一方面率先向司马昭提出名为伐吴实则伐蜀之计,这是邓艾、姜维难以比肩的。夏侯霸投往蜀汉,姜维问及曹魏之事,夏侯霸明确表示钟士季为将则蜀国危矣。后来灭蜀的主力部队就是钟会统领,虽然邓艾的偏师袭取成都建立首功,也是因为诸葛瞻父子无能不听黄崇良言(凭险坚守,待邓艾粮尽而击),没有钟会大军兵临剑阁就没有成都震动邓艾一击成功。不过,钟会少年得志,自以为军事才华无人能敌,却被善于“将将”的司马昭轻易诛杀,有一个韩信的悲剧。
9、姜维——说姜维是三国第九名将,许多人会抱不平,毕竟邓艾的赫赫战功摆在那里。不过,姜维作为蜀汉后期唯一的将才,能够与曹魏相持于祁山,与邓艾对阵也是胜负各半,也说明姜维单纯军事才华还是要稍强于邓艾。一方面姜维不仅要整合张翼、廖化等各部军马与邓艾作战,而且要消除后主障碍,另一方面邓艾可以得到司马氏全力支持,胜有功败不罚,这时的姜维几乎是在夹缝中争取胜利,当然更为艰难。邓艾已经让姜维须全力应付,加上生力军钟会,蜀汉的灭亡也就在所难免,非姜维之罪。
10、邓艾——说邓艾是三国第十名将,也许许多人都认为冤屈,因为邓艾、姜维、钟会的军事才华难分高下。不过,邓艾毕竟是基层成长起来的将才,虽然在平定淮南叛乱、抵御蜀汉北伐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比起钟会的“算无遗策”还是有着不小的差距,或者说钟会起到的是总部“参谋长”和方面军统帅作用,邓艾则是兵团主官作用。邓艾真正的辉煌则是趁着姜维主力部队被钟会大军堵在剑阁,出奇兵袭取成都,可怜诸葛亮一世英名留下的却是窝囊废的诸葛驸马葬送了成都安危。邓艾没有钟会显赫的家世,也没有姜维师出名门,能够建立不世之功也是难能可贵。
另:笔者对于“百万军中取上将人头如探囊取物”的猛将,并没有什么好感,因为基本军事知识告诉我,在弓弩时代,这些猛将在万箭齐发下也只是牺牲品,做多只能是作为敢死队头目冲锋陷阵。在弓弩面前,离开盾牌的守护和方阵的支援,个人英雄主义只是传说。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