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笔者离开三尺讲台一年有余,可是每每想到广东省的高中生还要开设必修课、选修课,把基础教育变成应用教育,把通史讲成专题史,就不禁想来几句。
一、高中教学的目标
高中教学,在我国逐渐接受西方国家十二年义务教育模式的今年,逐步从单纯“为高校输送优质生源”转变为基础教育(或者说国民教育)的一部分,这就意味着,高中教学依旧是常规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也是对各科综合知识有基础性的了解,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就表明,高中教学目标规范了高中教学的发展方向,那就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学生获取高等知识以及获取专业知识奠定基础。
高中教学应该区别于中专教学,后者是培养中等专业技术人才,所以需要“专业化”,也就是体现“小切口”而不是“大跨度”,需要“精深”而不是“博大”。可以说,高中需要培养的一部分是继续升造的高等学校“预科生”,另外一批则是直接参加就业便于获取专业知识的“预备专业人才”。这就使我们的高中教学不能以牺牲“综合性”来满足所谓“专业性”,从而脱离高中教学目标,把学生变成“夹生饭”的“假中专生”。
高中教学应该区别于高等教学,后者是培养高等专业人才,所以需要“专门化”,也就是体现思维和战略眼光的升级。甚至可以说,高等教育中普通本科教育也不要求过分专业化,而是把专业化任务放在专科教学或者研究生教学阶段(专科教学属于培养高等专业技术人才,对应中专教学;本科教学对应于高中教学,培养综合型人才;研究生教学主要是培养研究性人才,即专家式人才)。就社会需求而言,“专业不对口”成为市场必然,“专业对口”才是市场偶然,所以获取“学习知识的知识”已经成为综合性教育(高中教育、本科教育)的内在要求。当高中教育成为高等教育的微缩时,高中教育的生机就被扼杀。
二、高中教育的方式
高中教育与初中、小学教育的方式是一致的,那就是行政班级教育,即学生安排在固定的班级授课,设置班主任行驶对学生的行政管理权(班主任成为班级首席负责人,基本上在代行家长和学校的双重职权),学生基本上处于学校的安排下执行学校制定学习计划。在这里,没有大学的那种“自由选课制”、“学分制”、“教学编班制”,使高中教学完全是小学、初中教学的延续,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学习的境地(当然,这个与学生的心智发展密切相关,不像高等教育,学生基本都是成年人)。在这种教学方式下,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学习时间几乎没有(许多学生周末还面临着家长所请家教老师的继续授课)。这就意味着,在这种行政班级教学情况下,缺乏实行选修课制的教学基础——当学生处于教师完全的掌控中时,学校所开设的所谓“选修课”在课堂上也成了“必修课”,反而是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高中教学还面临着高考指挥棒的约束,无论一名教师的教学如何受到学生的欢迎,只要高考不能出成绩,只要不能直接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基本上都会被学校、家长否定掉。在高等学校越来越具有普遍性的今天,只要高考的招生模式不发根本变化,那么所谓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就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区别,教师只会开设“必考课”(即“必修课”和“选修课”中列入考试大纲的部分),愿意讲授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非考点”内容的教师,毕竟是极少数——要么是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要么是具有思想启蒙意识的优秀教师,而能够坚守阵地的更少。
高中教学所具有的资源配置,毫无疑问是贫乏的。也许少数几所国内知名的重点高中拥有相应的图书设备(和实验设备),但绝大部分学校(尤其是贫困地区学校)缺少进行“选修课”教学的“硬件资源”,只好借助于“软件资源”(即师资)。可是,我们的优质师源基本上集中在城区学校或优质高中,使本来就“硬件资源”缺乏的学校“软件资源”同样贫乏,如何来进行所谓的“专门性”教学?目前的高中教学方式,基本上限制了高中教学很难开战实质性的选课教育。
三、高中学生的特点
高中学生一般处于14-18岁之间的年龄,也就是说绝大部分处于成年之前的年龄,其心智发育还很不完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处于“限制民事行为能力”阶段,家长、学校具有义务对其进行帮助甚至监护,学生对“选修课”更多是“直觉”(兴趣使然),而不是“选取”(理性分析),往往教师的“建议”对他们而言成了“旨意”,这时的“选课制”毫无疑问只是“教师选课”、“学校选课”、“高考选课”,而不是“学生选课”,从而是“选修课”成为“必修课”的一部分。
高中学生的90%时间被家长、学校掌控,剩下10%的时间既要处理私人事务,又要处理“选修课”,也许还要看看课外书,结果学生不厌其烦,选修课制也就失去了意义。所以,笔者认为,选修课制可以实行,但那是大学的事情,而在高中阶段实行“选修”,其实是一种“选秀”,反而助长了一些学校的“作秀”歪风,起不到相应的效果。
四、我的思考
记得哲学家怀特海说过,“在中学,学生需要埋头苦读。在大学,学生需要抬起头来四处瞭望”。这也就告诉我们中学教育更多的是让学生“埋头苦读”,练好基本功,获取“学习知识的知识”;在大学阶段,则需要四处涉猎,以获取更多的相关知识,拓展眼界。在大学,不一定需要都想钱钟书那样“横扫大学图书馆”,但是毕竟那种自由学习、脱离家长掌控和学校限制的环境中,学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事自主性学习。没有高考压力,考取研究生比一定比直接毕业有利,学生完全可以把选修进行的痛快淋漓。
此外,高中选修课以历史学科为例,完全是割裂史实时间上和空间上的联系,一方面把“必修课”分成政治、经济、文化3大部分来讲授,“选修课”方面又是列入“改革与革命”、“历史人物”等简单的专题,而讲授“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是同一位历史教师,一方面是没有深入研究的知识背景,即使教师有这种知识背景,也很难自主地向学生讲授——一旦与高考考纲相背离,导致学生高考成绩受到影响的“恶名”,可能就是教师被“否定”。
笔者建议,高中阶段还是要进行同时教学,可以考虑古代史、近代史、现代史各占三分之一,让学生学会从各方面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压缩高考考点,从而使学生可以抽出时间阅读某些“建议读本”,从而全面健康发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