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其实难副”的纳粹3大名将

(2008-02-26 15:59:06)
标签:

军事

第二次世界大战

德国

陆军

将领

分类: 军事
    网上一般喜欢沿用美国人的观点,把曼施坦因、隆美尔、古德里安称为“纳粹德国三大名将”,笔者也曾对其比较赞赏。不过,随着对德国历史的了解增加,我发现其实德国还有更伟大的将领。而这所谓三大名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首先,曼施坦因严格意义上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参谋官(如同保卢斯),详细起草包含创意的军事计划,是其特长。无论是横扫法国还是奇袭苏联,曼施坦因都有惊人的表现。不过,那是在德军处于兵力、火力、给养各项优势的情况下。一旦德军处于劣势(苏德战场上德军兵力劣势丧失于斯大林格勒战役,装备优势丧失于库尔斯克战役),他就再也没有能创造奇迹。当然,他虽然没有还手之力毕竟还有招架之功,也算得上一员骁将。比起同时期的莫德尔,曼施坦因缺少了坚韧。德国真正的“消防队员”应当是莫德尔,而不是曼施坦因。曼施坦因最大的败笔就是不顾德军前线将领尤其是装甲部队军官出身的古德里安、莫德尔的反对,煽动希特勒强行发动“堡垒战役”(即库尔斯克战役),拼掉东线最后的机动力量,最后失去招架的本钱(笔者认为,数年后的阿登反击战与此如出一辙,不过那次是希特勒自行发动的,也是莫德尔等人强烈反对)。曼施坦因在战后一再为“堡垒计划”失败辩护,认为都是希特勒的错,如果提前发动就好了,如果不从前线抽调兵力支援意大利战场就好了,他可知道苏联一直在等待德军进攻(学习英国人阿拉曼的经验),他可知道苏联还有一个方面军的预备队?
    其次,隆美尔的将才,主要体现在闪击法国和出兵北非。可是,闪击法国隆美尔面对的是没有反装甲经验的英法联军,出兵北非他面对的是兵力脆弱的英国混合部队。一旦没有了制空权的配合,一旦遇上盟国主力部队,隆美尔就再也没有辉煌。看他在“第二战场”的表现,让我们很难看到元帅的风采。与老帅伦斯德、少帅莫德尔相比,他似乎只适于担任1名军长。而伦斯德,这位与伏劳希契、博克、李布同时代的老将(曼施坦因、古德里安是第二代,莫德尔是第三代),成为德军常青树,隆美尔在他面前是在黯然。
     再次,古德里安作为“闪电战”的开创者,当然是德国悍将,我们无法对其贬损。可是,我们却许多人对其没有授予元帅军衔很失望。可是,在装甲部队指挥官方面,我却推崇他的老上司克莱施特元帅和他的老部下莫德尔元帅。莫德尔从接替古德里安担任第3装甲师师长,到接管第9集团军与古德里安平起平坐,到接管东线两个集团军群称为希特勒的“消防队员”,当然比古德里安神勇。可是,即使是古德里安的老上司克莱施特在我眼中也比古德里安出色。从闪击波兰牛刀小试,到横扫西欧大展雄风,古德里安都在克莱施特装甲兵团发挥其优长。后来,两人在东欧之战中合围基辅苏军,是他们的装甲战术发挥到极致。可是,莫斯科的冬天“冻伤”了古德里安,使他一直就没有重返战场(后来留在希特勒身边),而克莱施特却继续在东欧创造奇迹,甚至几乎斩断高加索苏联的输油线。克莱施特也因为高加索战场突出表现晋升为元帅。
     最后,我一直认为希特勒的闪电战只适用于兵微将寡的小国,一旦希特勒向苏联开战(自彼得一世以来还没有被征服过的土地),他就不能保证“三板斧”处理掉对手。而战争一旦拖下去,闪电战的奇袭效果失去,希特勒失败也就难以避免。苏联在最初的袭击中严重受挫,但这种损失还不足以使这头巨熊轰然倒下。于是,巨熊舔舔伤口,猛扑过来,希特勒也就只有节节后撤。俄国早在“一战”期间就被称为“蒸汽压路机”,行动缓慢但能量非凡,“二战”期间这台“压力机”已经升级“电气化”,岂是德国可以征服?
    我们有些网友总是指责苏联不应该集中兵力作战(即所谓“人海战术”),可是在苏联不能形成“火海”时,他除了发挥单位区间人数上的优势,又能如何呢?如果要求兵力、火力、单兵素质弱于对手,又要消灭敌人,古今战例,谁见识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孙子兵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